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詞,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被“張先永”先生譜曲傳唱,更是流行一時,家喻戶曉,而且其譜曲也是“平去上入”分明的。
這首詞的吟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吟誦規(guī)則:1.平長仄短入更短;2.節(jié)律點上的字長,比如“春花”二字,節(jié)律點在“花”字上;3.韻長;4.過片停頓比句與句之間長;5.剎尾重疊渲染。
這首詞的吟誦,也有自己的特點:
1.幾個特別的字定聲:
“只”,這個字出意有兩種【此處不談這個淵源】;在這首詞中“只”是形容詞,為入聲字。
“幾”,有三個意思,兩個讀音,此河中是表疑問的,為上聲字。
“似”,我們的常識是去聲,但應(yīng)為上聲,這個“似”好象包括了一個比給你看的一個過程動作,委婉而形象。
“砌”,平水韻中無此字,詞林正韻僅分平仄。我在自吟調(diào)中把它列為入聲字的原因有二,一因音同“切”,二因好的建筑“砌墻”師的動作非常干脆利落,入聲是不拖泥帶水的【歡迎批評指導(dǎo)】。
“不”,表疑問為平聲,表否定為入聲,此處為入聲。
2.通篇入聲字的“月,昨,國,不,月,玉,砌,只,恰,一”為入聲。
3.“了,少,改”為上聲韻腳,吟的時候有“轉(zhuǎn)調(diào)”而“在”是去聲韻腳,吟誦時不“轉(zhuǎn)調(diào)”;“風(fēng),中,愁,流”為平聲韻,吟誦時自然要綿長,陰平發(fā)音平而長,陽平發(fā)音從低到高。
4.鄰句韻腳同為“上聲”,比如“了與少”可以發(fā)同聲吟,因為“上聲”本就婉轉(zhuǎn),先從高到低再由低向高,可以做到自然換氣;如果鄰句韻腳同為“陰平”或者“陽平”,比如“風(fēng)與中同為陰平;“愁與流同為陽平”,那么在吟誦時,可處理為一高一低,這不僅符合人的聲帶發(fā)音自然,也會讓情感更為纏綿(聽雪吟誦原創(chuàng)隨筆20201128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