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得主為白俄羅斯女作家Svetlana Alexievich(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其授獎詞為:“授予她的復調(diào)寫作,我們這個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的里程碑”。
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是許多作家終身夢寐以求的榮譽。不過,在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卻有一些獲獎者心甘情愿放棄這份榮譽,其中一位,就是薩特。
薩特全名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是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同時,他還是優(yōu)秀的小說家、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薩特的主要哲學著作包括《想象》、《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干問題》。在文學上,薩特將深刻的哲理融入小說和戲劇創(chuàng)作,其中篇《惡心》、短篇集《墻》以及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貴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其劇作《蒼蠅》、《間隔》以及《恭順的妓女》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1964年,瑞典皇家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卻被薩特毅然謝絕了。薩特為何拒絕這一令人艷羨的獎項?他的行為又給當下作家?guī)硎裁礃拥膯⑹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