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中國讀者普遍熟悉的作家。他的小說《家》,幾代的青年人都曾閱讀過;晚年寫作的《隨想錄》,更不時地為知識界所提起,作為作家的正義與良心的見證。在中國,應當說,巴金畢竟是難得的一位具有理想和道德感的作家;雖然在思想方面,欠缺應有的深度。作為一個作家,巴金是涌浪型,非旋渦型。涌浪總是激揚向上的,伴著水花和浪沫,灰蒙蒙的水汽常常使相關的事物變得幻景般的模糊起來。
一般說來,作家的氣質(zhì)和人格對于作品的生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其實,這兩樣東西并非完全出于天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所以說,寫作是作家個體生命與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互動過程。即如巴金,原來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結果成了一個聽命惟謹?shù)牟钜凼饺宋?。這種身份和狀態(tài)的變化,也使前后的作品顯示出了迥乎不同的形貌。整個過程離不開個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的互動,其中有誘惑,有投入,有擠逼,有參與,有調(diào)適,也有沖突,是極其復雜微妙的。天賦愈高且修養(yǎng)愈深的作家,情況愈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