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收聽,期待你對本期節(jié)目的評論留言哦~歡迎訂閱
這樣做會讓孩子更開心
2016-09-14 紫竹軒心理
俗語說“三歲看老”。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會孩子受益一生。很多家長都會吐槽孩子像個媽寶男一樣,只會衣來伸手,生活習慣一塌糊涂。就抱怨話都可以講個三天三夜,其實這都是沒有進行換位思考,很多時候責任都不在孩子,而大多都是家長種下的因,小時候家長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生活,不讓孩子獨立。待孩子稍長大一些,卻基于家長潛意識的各種虛榮和興趣,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quán)利。
這一切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帶來的是:孩子的熱情和活力在一點點喪失,心靈也感受到了壓抑,因為只有孩子帶有童真盡情去玩耍才能真正開心。
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個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
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求;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求;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求;第四層次,尊重的需求;第五層次,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孩子們最初的開心,往往是屬于第一、二層次需求的滿足,這些可以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是高級的需求,通過內(nèi)部因素才能夠滿足,這些都是需要有足夠的內(nèi)心能量。
隨著他們逐步的成長,他們會建立自己的世界觀與知識架構(gòu),同時也有自己看世界與判斷世界的能力。尤其是生活在信息化如此發(fā)達的社會中,孩子每天吸收到許多的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是充滿活力與跳躍性的,也許與成人的思維并不吻合或者正好相背離。如果家長非要用“聽話”和“乖巧”來衡量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而且會本末倒置的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創(chuàng)造性,變得唯唯諾諾,謹小慎微。
就學習來說,如果僅僅限于對孩子的要求是開心就好,他想學就學,他不想學就不學,那么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也就無法談及。很多時候短時間的興趣對于孩子來說很容易,但難的就是孩子怎么樣才能把興趣堅持下去。孩子會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他們會變得愛面子,活著時很積極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
其實孩子的快樂都是家長給的,當孩子的表現(xiàn)遲遲不能達到要求時,持欣賞的態(tài)度進行表揚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護小朋友的自尊。積極的心態(tài)讓孩子保持學習的熱情,而批評和冷眼則容易產(chǎn)生對抗心理。
就生活上,父母應(yīng)特別強調(diào)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表揚得越具體,孩子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為,越能夠根據(jù)父母的話對自己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種技能時,不要總是簡單地說“做得不錯”,要指出他們具體細節(jié)的成功。多給孩子擁抱。年幼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肢體的接觸,給予孩子擁抱,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多和孩子談話或游戲,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guān)心他的。
在溝通方面,少批評多鼓勵,孩子畢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父母不可太過于追求完美,總對孩子 表示不滿和批評,各種貶低孩子的話會像種子一樣撒落在孩子的心里,這樣的情況越多,埋藏得越深,逐漸成為他們自我評價的標準,會傷了孩子的自尊,讓他失去自信。
兒童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父母不僅應(yīng)該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