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蘇末
后臺收到讀者的留言,姑娘是一名大專生,畢業(yè)前輾轉多次都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眼看著同學陸續(xù)都拿到了offer心里很焦躁,最后簽了一家并不是特別滿意的公司。因為不滿意,所以入職后工作狀態(tài)很差,內心特別想改變,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我問她:“那么,你想要的工作到底是怎樣的?”
姑娘回復說:“我不想在工廠車間里倒班,我想要一份正常作息的工作,朝九晚五,下班后的時間自己能自由支配?!?
這樣的職場規(guī)劃是符合常規(guī)的,而且實現(xiàn)的難度也不高,所以我建議她先梳理一下自己的優(yōu)勢,然后在工作的同時尋覓新的面試機會。
“可面試需要請假的,如果我面試不成,又因此丟了工作怎么辦?”她問道。
我回復說:“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風險的,你可以暫緩你的計劃,先攢些積蓄再換新的工作。”
“如果先攢錢,錯過合適的機會怎么辦?”姑娘繼續(xù)發(fā)問。
“這世上本來就沒有毫不費力的收獲,你人生里所有美好的獲得,都需要付出非常的努力,要讓自己心生歡喜就要一步一步彌補不足,完善自己。”我耐心地跟她申明。
顯然我的回答并不能讓姑娘滿意,她陸續(xù)發(fā)過來大段預設狀態(tài)的提問,一段段關于“如果”的糾結和困惑,我突然意識到也許原因來自她的原生家庭。
我試探著問:“你是不是很少自己做決定?”
姑娘告訴我,是這樣的,從小到大她已經了習慣凡事聽從于父母的安排,父母做的決定都是為她好,而她只負責聽話就好。
我問她此刻為什么想起要改變呢?
姑娘說,畢業(yè)的時候,父母在幫她安排工作,她本來沒有異議。后來,父母覺得她年齡不小了,他們幫她物色了合適的人選,回家的時候順便把婚結了。
結婚的安排嚇到了姑娘,她21歲,人生還很漫長,沒有準備也完全不敢想象這樣的生活,早早地結婚生子,然后把教育孩子作為以后人生的唯一目標。
于是,她逃了。
姑娘背著父母在外地找了一份工作,只是這份工作無法與父母的期望相匹配。她很焦躁,很努力地想要換一份好的工作向父母證明她可以。但是,她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并不擅長做決定,做事總是顧慮很多,以至于還沒行動起來,自己先崩潰了。
隔著屏幕,我能感覺到姑娘的恐慌和無助,很想伸手給她一個鼓勵的擁抱。
我對她說:“你真是個勇敢又聰明的姑娘,你學會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開始改變的過程也許會艱辛,也許疼痛感十足,也許孤獨無助,然而卻沒有人能幫我們做決定,只有自己親手剝離過去,我們才能得以成長?!?
后來我建議姑娘為自己內心做個梳理,然后選擇自己最想改變的一件事去做,不要再為自己做預設。
事情最后的發(fā)展我不得而知,我只想談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我是一個很擰巴的人,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特別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因為自卑,我特別習慣否定自己,如果你讓我列出自己的優(yōu)點,我可能會詞窮,我的親人沒有夸獎過我,所以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如果你讓我說說自己的缺點,我定然會侃侃而談,而且條理分明邏輯清晰,我對自己就是這么不滿意。
因為不滿,我特別想改變自己。
但每一次,我努力變好的嘗試,都是失敗的。
為什么?
我太在意給周圍的觀眾一個交代了,做事常常瞻前顧后,不敢多一嘴多一言多一步前行,每次做決定總會預設很多未知的假設。我看了許多心理學書籍,漸漸試著與自己內心世界的小孩對話,漸漸懂得這樣的做事態(tài)度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的建立必須由自己完成。
兩年前,當父母再次跟我提出重新去考公務員的時候,我表示不想再做這樣的工作。當時他們還說了什么,我已經完全想不起來,只記得我對他們說:“我喜歡寫字,我愿意為這件事去努力?!?
我的聲音很小,但是當我清楚表達出自己意愿的那一刻,心底的輕松與釋然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件事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比之前果斷了很多。
我愿意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讓自己歡喜這件事上,盡管我普通又渺小。
親愛的你們,如果你跟我一樣愛自己,也請不要再為“如果的事”擰巴自己,別多想,盡管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