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飲收聽FM1550402獻給愿意聆聽的你~
文/郭韶明? 摘選自《生活中的心理學(xué):找到幸福的自己》
手頭有一件事,完成的時間是一個星期,那么前五天,一定是忙東忙西,碌碌而過,從第六天開始,才開始提上日程,時間緊緊張張,人卻雷厲風(fēng)行,好像突然就有了行動力。????
晚上要寫個東西,最遲睡覺前交,那么吃完晚飯后到十點半,一定是聊天、看郵箱、喝茶,甚至無所事事,從11點開始正襟危坐,干到幾點另說,不過總能干完。一般而言,效果還不錯。????
今天要去一趟銀行。那么,一定不會一大早就去。相反,會在各種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都處理完的時候,差不多四點半才出門,緊趕慢趕,好像在跟時間打仗,生怕錯過了銀行的營業(yè)時間。而之前,時間在你這兒,無用得都快扔進垃圾桶里了。????
只要還有時間,任務(wù)就會自動膨脹,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這就是“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
不是嗎?做同樣的事,所費的時間差別可能很大:你可以在15分鐘內(nèi)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上半天;你可以一天干十件事,也可以悠悠閑閑只干那么一件;你的論文規(guī)定完成時間是五個月,五天你也可以搞定;要你一年干件什么事,不到最后一個月,你可能根本想不起這茬兒……????
相信多數(shù)人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像彈簧一樣突然繃緊,然后再猛然松懈。我們似乎習(xí)慣于讓自己保持最好的彈性,所以,之前一直在拉伸,直到不能再拉的時候,松手,然后干脆利落,讓這件事有個完結(jié)。下次,依然繼續(xù)。????
朋友說,她老公就是最典型的那一個。晚上11點之前,永遠(yuǎn)看不出他今晚有多忙。比如,明天有一個要上會的項目,報告一個字還沒寫,他仍會怡然自得地打游戲、看新聞,甚至看電視劇、給女兒修玩具。你讓他干一件最瑣碎最無關(guān)的事,都比催著他“去工作,早點睡”來得爽快。某天,他終于想要改變,九點多就坐在電腦前,磨磨蹭蹭進入狀態(tài),12點之前一切完畢。接著,麻煩來了,躺在床上,他根本睡不著!于是,爬起來,再去干之前為了消磨時間的那些事兒。????
我還有不少朋友,是不到最后一刻死不干活的人。據(jù)說寫稿的那一批人,還成立了一個“非死線不寫稿小組”,加入的人日漸增多。你要是在之前催稿,那就是對他們極大的不信任。????
時間久了,大家都默認(rèn)這個怪論:明明知道事情特別重要,可是,依然無法第一時間完成它,相反,似乎只有把它放在最后,才算壓軸。????
如同讀書時趕作業(yè)。有人拿到作業(yè)就開做,做完了心安理得去玩?zhèn)€痛快;有人先玩?zhèn)€過癮,最后幾天拼命狂趕。問問周圍,有勇氣耗到最后一刻的人,都是拼命狂趕作業(yè)的那一批。??
其實都知道“時間管理”:最先做的應(yīng)該是重要又緊急的事,如準(zhǔn)時完成工作、去銀行還貸、應(yīng)付一些難纏的人;接著再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近期購入計劃、學(xué)習(xí)一項東西、去某地會朋友;然后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如面對不速之客、突然來電;最后才是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閑談、發(fā)郵件、看電視劇等。????
可是,這一二三四的順序,被顛倒成了四三二一。說起來也沒什么大問題,不過是個人習(xí)慣而已。而且,通常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區(qū)間,才有底氣就這么擱著,到最后一刻才想起去撿起它。????
偶爾,也有出岔子的時候。有一次,合作伙伴就出了狀況,他抱歉地告訴我,“我是一個內(nèi)在時間很不敏感的人,希望外在時間的督促”,理由相當(dāng)詭異;朋友的老公,也常常自食其果,有時她酣睡到夜里三四點醒來,看到客廳里還亮著燈;還有的朋友,抱怨在某段時間因為把事情放下了,結(jié)果事情越積越多,就像一團亂麻,扯清它耗的不僅是時間,還有心情。????
所以,當(dāng)你總覺得事情很多、時間不夠的時候,當(dāng)你總累得不行還力有不逮的時候,當(dāng)你總看到別人很輕松你卻一團亂麻的時候,建議整理一下:是真的事情很多,還是你把它壓成了很多?如果真的很多,這沒話說,一樣一樣干就是了;如果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只能從自己這兒找出路,誰也幫不了你。????
當(dāng)有念頭放下一件事,先看看你放下它的理由,是消磨時間還是干一件更重要的事?你放下它的代價是什么?如果沒有任何代價,忙里偷閑也是好事一樁;如果是更麻煩,比如可能要在更擁擠的時段里給它擠出一塊,我勸你還是別冒這個險。就如同在一列火車上,空間和乘客各就各位,本來好好的,非要讓前面的車廂都空著,最后一個車廂擠滿了乘客,這不是自討苦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