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聽眾在后臺問我:
“朋友疏遠了要不要挽回?”
他在留言里這樣對我說:
“大學時,我跟一位同學非常好,好得可以同穿一條褲子。
但工作之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們的關系慢慢就變淡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很少聯(lián)系了。
以前我也跟這位朋友一樣,覺得很傷感,總想著去挽回一段友情,但后來讀書時讀到了兩個故事,一下就恍然大悟了:
凡是費勁的關系,都不是好的關系,如果一種關系讓你覺得很累,那就隨它自然而然地結束吧。
01
第一個讀到的故事,是“有故事的蔣同學”講述的。
一個朋友問蔣同學:
“如果有個男孩子說喜歡你,愿意在你生理期的時候給你熬紅糖姜茶,平常也對你很好,什么事都順著你,你會考慮和他有個以后嗎?”
蔣同學的回答讓我非常意外:
“不會。成年人的感情世界里,我不會單單因為這些就淪陷。小孩子的戀愛模式,是我喜歡你,你就是我的全世界,我就要永遠和你在一起。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愛情變得世俗,喜歡不再是我衡量一段關系是否值得的唯一標準,品行、家庭、三觀、經(jīng)濟,以及為人處事和交際圈,都會變成條條框框左右我的選擇。
那些對我好的,我喜歡的,最終都輸給了合適。成年人的世界里,合適比喜歡更重要?!? 她的這個回答,讓我心里一抽。
02
第二個故事,是學者劉瑜講的。
劉瑜在美國留學時,認識了一位德國女生,一來二往,兩人成了朋友。
但成為朋友之后,兩人友誼一直維持在30度,劉瑜想給這份友誼升升溫,希望能從普通朋友升溫到知心閨蜜,但她“扔了很多的柴也不管用”。
為什么呢?
劉瑜說:因為我們總說不到一起去。
“如果說到我們系某個教授,我剛想說他的壞話,她就說:啊,他太棒了……
說到某個學術會議,我剛想吐槽,她就說:那個會讓我受益匪淺……”
劉瑜費盡心思想跟她成為朋友,但發(fā)現(xiàn)不管“扔多少柴”都沒有用,慢慢她就明白了一件事情:
凡是需要費勁維持的關系,都不是理想的關系。真正對的人,相處起來都很容易。
劉瑜的故事,也讓我心里一抽,從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最好的關系,是相處舒服;最好的關系,是相處不累。
那些可以讓我們卸下偽裝、自在舒服的人,才值得我們相處一生。
03
舒服的愛情和婚姻,其實也是這樣。
劉若英是1970年出生的,她快滿40歲了還沒男朋友,長輩和朋友都為她著急:
“你想找一個多優(yōu)秀的男人???”
劉若英40歲的時候,終于找到了男朋友。
大家都以為這個鐘石一定不簡單,后來才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
朋友們問:“為什么是鐘石?”
劉若英答:“我跟他在一起非常舒服。”
他倆相處究竟有多舒服?
結婚時,劉若英對鐘石說:“我不會在家里做全職太太,唱歌、演戲、寫作,哪一樣我都不想耽誤。”
鐘石握著她的手說:“你這么豐富有趣,我才娶你的啊?!?
劉若英和鐘石在家里設置了兩個書房,分別是房子對角線最長距離上的兩端。進家門后,一個往右走一個往左走。
他在他的空間里做事講話,她不受影響,她也在她的空間里潛心沉思,寫稿看書。
他倆就這樣“舒服”成了一對模范夫妻。
有人問劉若英幸?;橐鲇惺裁疵卦E,劉若英說:
“相處不累,才能久處不厭?!? 人越長大就越明白,愛不愛是其次,相處不累才最重要。
遠離消耗你的人,也不去消耗別人,跟舒服的人在一起,是最好的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