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文字》
七月鎮(zhèn)子
七月了,鎮(zhèn)子從來不曾這般熱鬧過,就算是過年時的鎮(zhèn)子,也只有滿眼的紅和童稚的孩子,大概是大雪和寒風的緣故,大人們選擇將腳步停留在方正的墻。
城市里的人們總是喜歡用陽歷來計算日子,可是再怎么算計,不是上班就是休假,
日子難免有些乏味。
鎮(zhèn)子就不一樣了,每一個鎮(zhèn)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氣味難免不同,氣氛,當然溫涼的恰到好處。
農(nóng)歷七月的鎮(zhèn)子,是城市念書的孩子最熱切的期盼,而在外地闖蕩的青年,也有了最好的理由回家,就連所有在過年時因為雙倍的工資不能回家的大人,都嘩啦啦的沖入了這寂靜的小鎮(zhèn)。
于是就熱鬧起來了,平日里空蕩蕩的街道,兩邊擠滿了燒烤啤酒攤,游樂場里的海盜船就像突然出現(xiàn)的一樣,剛剛好,舊時喜歡捏著玩的棉花糖也妥帖的立在顯眼處。鎮(zhèn)子上獨有的粉皮里還是撒著碎碎的香菜紅辣子,更別說出自坐在路邊,那眉眼和善的老奶奶手搟出來的糖油糕了,我每年快到七月的時候,想起能流口水的,就是糖油糕了。
后來我在別的城市,吃過所謂很多的特色小吃,想起家里的,還是鎮(zhèn)子上的美味。我在看李少紅導演的《大明宮詞》,其中一個場景時,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鎮(zhèn)子。
七月十二的鎮(zhèn)子,和那個正月十五的長安城,是多么相似。
在那個正月十五的長安城,還是少女的太平公主懷著憧憬和欣喜,撞進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她瞧著什么都新鮮,被一個丑丑的昆侖奴面具吸引,不惜用不菲的玉佩相換。
尋找同伴的少女,不小心揭開了自己創(chuàng)傷的命運,那個眉眼好看的薛紹,那個讓太平止住眼淚的公子。
而這些,同樣的發(fā)生在七月的鎮(zhèn)子,鎮(zhèn)子里不流行面具,這倒是失去了一個面見公子的機會,可是鎮(zhèn)子有折子戲,臺上青衣朱唇輕啟,咿咿呀呀,臺下烏泱泱的聽戲人各懷心事。
此時的折子戲,雖然在唱法上不同于長安城的皮影戲??墒前俎D(zhuǎn)千回,都唱的是心事。
折子戲里,“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簾醉?總是離人淚!”
崔鶯鶯的眼淚,聽戲人大概能聽出來吧。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
長安城的大街上,影子男女正在錯落搭言,“ 女: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馬蹄踢翻了我的竹籃,你看這寬闊的大道之上藍天,你卻非讓這可惡的畜牲濺起我滿身污泥,怎么反倒怪罪起是我的錯誤? 男: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你蓬松的烏發(fā)漲滿了我的眼簾,看不見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艷的面頰讓我胯下的這頭畜生傾倒,竟忘記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嚴……”
折子戲,唱別人的故事,經(jīng)典的愛情,皮影戲,唱你我的緣分,一遍遍重復。
七月的鎮(zhèn)子,為你,千千萬萬遍。
文字來源:成小七
轉(zhuǎn)發(fā)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