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昆曲,白先勇先生曾制作了一版《青春版牡丹亭》,對四百多年前的原本撮其精華,大幅刪減,并且運用大量現(xiàn)代劇場的聲光舞美,最大程度從感官上吸引今天的觀眾。
除去好評之外,本作也遭受一些非議。其中一條讓我印象深刻——有人指責杜麗娘的演員*****
這條乍看荒謬的批評背后卻有一番道理: 因為昆曲中配合水袖的舞臺動作,本質是線條,線條失去流暢,就好比寫字時毛筆疵了,教人如何視而不見!
這種說法,不管是否正確,確實給我們啟發(fā)。因為昆曲并非來自民間,最初的創(chuàng)作者無不是精通書法的士人精英。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或有意、或無意,不免把自己從書法中學到的線條、結構、疏密關系,應用其中——一如水袖的流動很難不想到《曹全碑》中筆畫的橫向飛動之勢。
這種應用,在古典藝術中并非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不光舞蹈、繪畫這些大的門類,哪怕是造個園子、甚至擺弄書房里的文房擺設,都能看到來自書法的美學痕跡,可以說無所不在、血肉相融,所以我把它稱之為一種美學的本能。
而這種脫胎于書法的美學本能,在事實上給今天的人們理解中國古典藝術制造了門檻。不懂書法,就會導致觀賞很多作品的時候,無法與創(chuàng)作者在精神層面同步,不能共情,很多微妙的東西也就難以體會。
但是反過來,如果懂得書法,懂得這個底層邏輯,對于整個中國美學也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本期節(jié)目我們邀請到書畫家,也是暄桐教師的創(chuàng)辦人林曦老師和匡時拍賣古代書畫部總經理晏旭老師,共同為我們解讀書法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視覺特征和精神內涵,幫助大家了解書法這個在整個中國藝術和美學體系里,極為重要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