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年,法國貧農(nóng)比埃爾·莫,因過度饑餓偷了一塊面包,被判刑五年。
刑滿釋放后,他又因蹲過監(jiān)獄而被歧視,尋不到住處,找不到工作,哪怕是做苦力都沒有人雇傭,更無人愿意為他伸張正義,施舍同情。
比埃爾·莫,便是雨果《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的原型。
和這個可憐人一樣,冉阿讓在出獄后也處處被排擠,寸步難行。
偌大的城市竟無他的容身之所。他逐漸變得怨天尤人,墮落沉淪,甚至企圖報復(fù)社會。
但幸運的是,絕望中也遇見了希望。后來,冉阿讓找回了自己最初的那份愛與原則。即使身處深淵,也將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悲慘世界》這本曠世著作,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初讀《悲慘世界》,我們往往會為彼時法國底層人民的悲慘遭遇百感交集,會為主角冉阿讓的轉(zhuǎn)變與善良熱淚盈眶。
而當(dāng)我再次細(xì)讀這本經(jīng)典著作,才發(fā)現(xiàn)其中暗藏著一個重要的處世真相:
人這一生,需要不斷把自己打掃干凈。
守住人性的純凈,掃去沾染的塵埃,是漫漫長夜中的一次次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