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呵,你看他多土”
“是啊,超級搞笑的”
“說話都帶著鄉(xiāng)音”
“真是一個鄉(xiāng)巴佬”
這些話就是我來到廣州念書第一天聽到的,那個時候除了厭惡這個地方,沒有任何想法
我是一個距離廣州兩百多公里的外市人,因為父母工作的關系,在家讀完小學就來到了廣州
初中算是我對廣州印象的第一個起點
那時候我覺得廣州人太冷漠了,他們很排外
像我這種別的市過來的孩子,說話只要帶上了一點口音
他們就不屑與之相處
那時候的我,很孤獨
我不敢和同學說話
因為害怕被嘲笑
我不敢和爸媽傾訴
因為害怕被責罵
我也不敢無視這些現(xiàn)狀
因為我害怕失去這個容身之地
雖然會被嫌棄
但起碼我留在了廣州
不是嗎?
我還記得那時候因為沒有廣州的戶口
所以只能去私立的中學讀書
那個中學很偏僻
它沒有想象中的繁華和耀眼
只是坐落于一個小村里面
這條村子
叫侖頭村
這條村完全像是隔離掉這個城市的喧囂
保存著屬于它自己的古韻
說白了
就是和我一樣
帶有鄉(xiāng)村氣息
我并不喜歡這個地方
因為它會讓我覺得我沒有離開過鄉(xiāng)下
每天坐校車來回穿梭于海珠區(qū)
從都市進入到小村
只需要30分鐘
可是對于我來說
我只希望它能再慢一點到達
這樣我就可以不用被同學嘲笑了
當我以為這樣的情況會一直到我畢業(yè)的時候
這條小村卻讓我改變
那時候學校有推出補習班
家里人覺得我學習跟不上
讓我每周六也去參加
周末
那美好自由休閑的時間
又少了一天
真的是除了討厭和抗拒沒有其他正面情緒
周六的補習不是每個人必須參加的
所以日常的午餐配送沒有了
我們要自己解決午飯
這也給了一個我可以出校門的機會
那時候的學校是封閉式管理
只有周六中午和下午才給出門
這樣我又有了獨處的時間
還記得第一次游覽侖頭村的情景
中午放學
我立馬沖出校門
入眼之處除了鄉(xiāng)村般的小路
還有一家家散發(fā)食物香氣的小吃店鋪
人聲鼎沸
來往的人絡繹不絕
這個時候我的選擇困難癥犯了
有很多很多的美食等著我
腸粉、炸醬面、揚州炒飯、蒸飯等等
作為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初中生
一直以來都沒試過
自己選擇
午飯到底吃什么
又興奮又期待
什么都想試一下
當然長大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煩惱
并不幸福
可是當下的那一刻
我很幸福
因為選擇權在我手上
最后我還是選擇了揚州炒飯
看下是不是真的有揚州的味道
吃的時候老板和我聊了幾句
問我是不是這里的學生
感覺很陌生很少見
我也從他那里了解到
原來這個侖頭村有很多外地來的人
在這里生活務工
他們日復一日的辛苦工作著
也曾經試過被當?shù)厝说呐艛D
最后他們還是選擇留了下來
我問他們:“為什么不考慮離開呢?”
老板笑了笑
說:“城市是包容的,無論在哪里,關鍵是你怎么想”
“既然一座城都包容了我們,為什么我們不能包容一個人呢?”
“包括他們的排擠、不屑”
“包容是指你與一切不同的事物包成一個圓,融入到圓里和諧生活著”
這段話我直到今天才懂得
一座城包容了一個村
一條村包容了一個人
一個人也包容了這個世界
多謝學校讓我走出了校門
多謝侖頭村包容了那么多的好人
謝謝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