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安迪·沃霍爾”展覽的公眾開放首日,我和藝術家顏磊、楊圓圓從沃霍爾與香奈兒這一母題出發(fā),展開了一次對話。其中,UCCA館長田霏宇擔任本次對話的主持人。
安迪·沃霍爾初入大眾視線時,很多人不愿承認其作品的藝術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藝術的演進,絲網印刷逐漸為人所認可,他的瑪麗蓮夢露和濃湯罐頭等作品也受到了廣泛追捧。簡單的復制品搖身一變成為價值連城的藝術品,浮華之下是什么在支撐著這些事物的固有價值?
這位用創(chuàng)作去記錄時代的藝術家雖然飽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憑一己之力影響著流行趨勢。作為波普藝術的領導者,安迪·沃霍爾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作品,還有一句至理名言:在未來社會,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句話正在不斷得到驗證。那么,名人效應能否為各行各業(yè)賦能,協助他們延伸創(chuàng)造力?
如果擁有15分鐘去影響世界,你要做什么?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下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