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波伏瓦是20世紀最著名的知識明星之一。她創(chuàng)作的《第二性》被奉作“女權(quán)主義圣經(jīng)”,她和情人薩特間關(guān)于“本質(zhì)的愛”“偶然的愛”的前衛(wèi)宣言與實踐,毀譽參半?yún)s也影響至今。
而在此之外,我們又真正了解波伏瓦多少?
《成為波伏瓦》的作者凱特·柯克帕特里克認為,即便在關(guān)于波伏瓦書信和自傳的出版物達100多萬字的情形下,公眾對她的認識依舊是模糊乃至扭曲的。而這些偏差正是由她在回憶錄中的選擇性書寫或遺忘造成的。借助近些年接觸到的新材料,凱特在這部傳記中挑戰(zhàn)了人們對波伏瓦的種種認識。比如薩特才是兩人關(guān)系中站在浪漫情事頂峰上的神;波伏瓦并不具備哲學原創(chuàng)性,只是薩特思想的應用者;波伏瓦稱克服性別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忽略它,并拒絕承認自己是女權(quán)主義者,因而被指控“厭女”。
凱特則在書中援引18歲的波伏瓦寫下的一段話說,她感到?jīng)]法把自己的生活在紙上有秩序地表達出來,因為它處在永恒的“成為”的過程中。她說,“我的人生歷程本身就充滿了問題,我不需要給人們解決問題,人們也沒有權(quán)利等待我的解決方案”。
本期節(jié)目,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與《成為波伏瓦》譯者劉海平,聊聊波伏瓦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波伏瓦的。
嘉賓:
張莉,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片]
劉海平,《成為波伏瓦》譯者、香港中文大學博士
[圖片]
主持:
郝漢,新周刊編輯
[圖片]
葉倩雯,媒體人
[圖片]
本期你將聽到:
05:06早期英文版《第二性》是由美國動物學家帕什利翻譯的
11:28女性的主體是分裂的:作為愛人的你、作為母親的你,與渴望廣闊世界的我
24:56人們以為薩特是兩人關(guān)系的主導,但事實上卻是勢均力敵的
28:02波伏瓦是自己哲學的實踐者,踐行著她理解的愛、自由與存在
44:32存在主義因波伏瓦得到發(fā)展:自由是有限度的,注定是自我和他者間的拉扯
48:48波伏瓦來中國時,提出要見丁玲,要考察中國農(nóng)村
62:14回顧波伏瓦人生,她的毀譽由人與照單全收,讓人感到力量
配樂:
She Was Running- Max Richter
Your Reflection Max Richter
Richter Leo (MBF Version) -Max Richter
Whispers - Max Richter
In Spite of All - Max Richter
團隊:
內(nèi)容監(jiān)制:蕭奉
節(jié)目編輯:郝漢
協(xié)同策劃:鐘毅
后期制作:管薇
視覺設(shè)計:莊直樹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動:
參與微博話題#硬核讀書會FM#或前往微信公眾號「硬核讀書會」留言
聯(lián)絡我們:
content@neweekly.com.cn
聲明:
節(jié)目由「新周刊·硬核讀書會」出品,內(nèi)容涉及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歡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