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故事·十二月廿四神上天】~〖潮語押韻合念念由洪小帥創(chuàng)作·改編·演繹〗
~改編版權(quán)歸屬洪銀浩所有,抄襲盜版必究?。?!】
【民俗故事·十二月廿四神上天】
在潮州地區(qū),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是“神上天”之日,下界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善惡諸事。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
神上天
時間
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
主要活動
祭祀
在潮州地區(qū),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是“神上天”之日,下界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善惡諸事。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
“神上天”這一日,各家各戶都會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區(qū),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確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簡稱司命公?!讹L(fēng)俗通義》中記載所祀小神就有司命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關(guān)的事物?!豆茏?。囿蓄》說:“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鼻冻o》稱司命帝君主災(zāi)咎、主壽。
在潮州民間,傳說司命公與各家關(guān)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個人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壞事,到了“神上天”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匯報,有什么說什么,毫不隱瞞。昔時有的人做了虧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來,擔當不起。于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因而潮汕民間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語。
舊時,婦女們在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這天,天一亮就須起床,先要把鍋鼎拿到屋外巷頭清除煙漬,俗稱“耙鼎”。從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戶就開始清理室內(nèi)衛(wèi)生,這一天起,要等到新年正月初四“神落天”后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驚動司命公。婦女們還要把老年貼的各種“老爺”(潮州人對神靈的稱呼)神符撕下來,把香枝取下來,恭恭敬敬地盛好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意思是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話,再派人巡視時,看到人間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內(nèi)打掃得干干凈凈,又虔誠地禱求玉皇大帝賜福賜壽,不會再有謊言。玉皇大帝就會更加信任司命公,把為百姓消災(zāi)咎、添福壽、增五谷、飼大豬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潮州人在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這一天,不只祭拜司命公,而是諸神并祀。乾隆版《澄??h志》記載:相傳是日諸神朝天,各具香燭酒饌,印紙馬轎焚送之。至來年正月四日復(fù)具茶果迎之。乾隆版《南澳縣志》也說:……凡神廟及人家各備儀供養(yǎng),并印幡幢、輿馬、儀從于楮上,焚而送之,謂之“送神”。在“送神”的祭品中,一定會有甜糯米糍(俗稱“膠羅糍”,類似北方年糕,即“落湯錢”)、紙馬紙鶴、燈芯草和一紙“奏疏”。甜糯米糍吃后粘口,專門供“老爺”吃,一來是甜品,吃得甜絲絲,二來粘口,說話不清楚,不讓“老爺”將人間事說得太白了,以免受懲罰而遭災(zāi)。這是一種古俗,在《淮南子》逸篇《萬畢術(shù)》中就已有記載:“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戶戶具酒果飴糖,送灶神上天。置芻豆于灶前,以秣神馬。其置飴糖,俗意為塞滿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奔堮R紙鶴是送灶神夫婦的坐騎,讓灶公婆夫妻倆乘上天馬,直奔天宮,減少勞累。燈芯草大約是喂馬的草料。奏疏實際上是祈求神明保佑的禱祝文,文后要署上全家人的名字。常見的祭品還有豬肉(或豬頭、豬腿)、魚(草魚、鱗魚、魷魚)、水果(柑、桔、蕉、梨、柑欖、蘋果)、面食(干面條、面餅、面包、煎餅、餅干)、各種粿類、糕點、糖果、白糖、茶葉、香煙、各種齋菜、蛋、酒等。祀拜時,人們先是燒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詞,祈求“老爺”上天多說家門的好話,多降福到家門,在新的一年里能闔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賺大錢。燒香完畢,就讓“老爺”攜帶這些禮品上天。
在潮州地區(qū),送神上天的日子幾乎都是在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但在南澳的章姓氏族,送神上天之日卻是在農(nóng)歷十二月廿三日。傳說他們的祖先在廿三日“筅囤”洗塵時,不慎把神龕的神像掃落便桶里,當天索性把所有神像全部洗凈送上供桌,同時辦好供品祭拜,提前一天送神上天,以后一直沿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