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評論一個人,人品的時候啊,通常喜歡從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那就是忠、孝、仁、義,到不一定是說你這四樣啊,都得具備、缺一不可,但起碼你至少得有一、兩項符合標準,要哪個人,要被別人說呀,說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那這人基本就是個毫無人性的人渣,可是慢慢有人就覺得,用這四個標準去評判一個人有點不嚴謹,為啥呢?這四個字里面的仁和義也沒啥問題,兩者相輔相成、互不影響,一般來說呢,這個具備人這個優(yōu)點的,他肯定意義上也沒什么問題,可是這忠和孝啊,就有問題,咱們經(jīng)常說那么句話,說自古忠孝難兩全,你說既然忠孝難兩全,你用這么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去做評判標準,是不是說這個事就有點不嚴謹呢?可實際上啊這種標準呢。老祖宗創(chuàng)造的這個標準到現(xiàn)在上千年了,這個標準剛開始推行的時候,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忠和孝的關系跟人和義是一樣的,是可以并列算在一起的,就說忠、孝是完全能兩全的。
那為什么我們今天卻反而認為忠孝難兩全,這是什么原因?我告訴你,這是統(tǒng)治者有意識的在模糊。忠和孝之間的界限和區(qū)別,試圖用忠來取代孝。
咱們就從中國歷史上刨一刨。這個事情出現(xiàn)的根源到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