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上海文廟街區(qū)改造的消息吸引了很多市民去打卡,重溫在老街軋馬路的記憶。近年來,隨著“City Walk(城市漫游)”在國內(nèi)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走上街頭,用腳步丈量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年輕人為什么愛上了這種“軋馬路的活動”?起源于日本的“路上觀察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如何在行走中重新認識一座熟悉的城市?
本期湃客Talk就邀請到兩位嘉賓——資深“城市漫游者”、滬上知名的“上海記憶收藏家”格里董,與建筑學和歷史保護專業(yè)出身、自稱“半職業(yè)散步人”的“三明治”城市觀察員刀刀,一起聊聊他們的行走故事與“路上觀察”。
希望這份漫游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探索你所在的城市。
【時間軸】
04:05 外灘的“B面”也很豐富
05:49 生于上海梧桐區(qū),從小就愛“走馬路”
08:48 我的專業(yè)課要求我上街散步
12:09 在北京國子監(jiān)胡同看椅子的有趣發(fā)現(xiàn)
14:19 紐約“第一高樓”背后的往事
18:11 為留住城市記憶,我收藏了上百塊門牌
25:31 行人優(yōu)先型的馬路長什么樣?
27:31 北京胡同里的brunch、大餅配巧克力醬、外國人和老街坊
29:55 在杭州的相親角“路上觀察”
33:57 上海為什么有那么多衣服晾在公共空間?
36:49 大家都是為什么來參加City Walk?
39:52 認識自己生活的城市,更好地利用、共創(chuàng)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