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呀!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小璐,歡迎收聽《小璐的科學(xué)故事》。
鸮鸚鵡:新西蘭神奇的“夜行者”
文/何冬
音頻主播/朱暄
音頻支持/古谷、白溿
后期制作/云天
編務(wù)/夏越、郝雅文
生活在地面上的鸮鸚鵡是新西蘭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鸮鸚鵡獲得了許多特殊的習(xí)性和技能。本期,我們一起走近鸮鸚鵡,了解這種特別的鳥類。
不會飛的鳥
鸮鸚鵡是世界上最重的鸚鵡,體形渾圓而肥碩,體長約60厘米,體重1~4千克,要比其他鸚鵡大很多。雖然鸮鸚鵡有翅膀,但是翅膀較為短小,羽毛很軟,而且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突已退化,所以它們飛不起來。盡管不能飛,但鸮鸚鵡可以借助展開的雙翅,輕微滑翔。在日常生活中,鸮鸚鵡主要依靠強壯的腿在地面上行走、攀爬,甚至能夠快速、輕盈地走上好幾千米。
用嗅覺覓食的鳥
雖然運動能力有限,但是鸮鸚鵡具有敏銳的嗅覺,能夠通過氣味來定位它們喜歡的食物。這一點在鳥類中非常罕見,因為大多數(shù)鳥類是通過視覺來尋找食物的。鸮鸚鵡主要以植物為食,它們喜歡吃樹葉、花朵、果實和種子,有時候還會啃食樹皮?!俺燥垺钡臅r候,它們用喙將植物中最具營養(yǎng)的部分挑選出來,舍棄掉難以消化的纖維部分。
習(xí)慣夜行的鳥
晝伏夜出是鸮鸚鵡的另一大特征。白天,鸮鸚鵡通常棲息于樹蔭下或地面上;到了晚上,它們才外出覓食。新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將鸮鸚鵡稱為“kakapo”,“kaka”是“鸚鵡”的意思,“po”是“夜”的意思,就是想表達鸮鸚鵡是夜行動物。鸮鸚鵡那圓溜溜的大眼睛看起來真的與貓頭鷹有幾分相似呢!
不愛繁衍的鳥
與一般的鳥類不同,頗為長壽的鸮鸚鵡并不熱衷于生兒育女。通常情況下,雄鳥在5歲之后、雌鳥在9歲之后才開始尋找異性。它們大多在地面植物的掩蔽下或諸如樹洞般的洞穴內(nèi)筑巢。一只成年雌鳥每2~5年才生育一次,每個生育期內(nèi)可產(chǎn)下1~4枚卵。雛鳥出生后會跟隨媽媽生活一段時間,有時會長達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