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
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樂。
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
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已要有平常心。
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
大慈緣于大善,大善緣于大愛,大愛緣于大德。
只有忘記對別人的善行,才會持續(xù)不斷的為別人施善。
和為貴,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為高,所以才需忍讓、忍耐、隱忍。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
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
心性須要修養(yǎng),就像生命需要滋潤一樣;心靈需要修繕,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樣。
修德要身體力行,養(yǎng)性要心無雜念。
修養(yǎng),要知羞而學,知錯而改,知恥而思。
修形養(yǎng)性和施善積德,既要點滴做起更要日積月累。
趕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養(yǎng)性貴有恒。
生命有限,愛心無限;無限的愛可以把有限的愛延長。
一已之愛,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眾生之愛,有益于社會的和諧。
一顆愛心便是一縷春風,一片陽光,便是一生快樂,一世美好。
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樹立起來,人的聲望更要用畢生的德行來養(yǎng)護。
心如水,而性則可能是鹽、是糖、是茶、
這樣,心境不同時,心性也會異樣。
佛性則是人性的慧根。
心氣要高,姿態(tài)要低,低成就高;
心胸要寬,心態(tài)要平,平自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