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也要讓三分,這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yīng)有的道德修養(yǎng)。表面看來,有理者讓了步,好像吃點“虧”,甚至還會出點“丑”,但這“虧”卻正是一個人高尚品格所在。古時候的廉頗嫉妒藺相如位高于他,揚言見面“必辱之”。顯然是毫無道理的。但藺相如卻處處讓廉頗三分。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外出望見廉頗,也“引車避匿”。甚至讓到“且庸人尚羞之”的地步。但藺相如這種忍讓精神卻受到千古傳頌。
有理讓三分,讓,不是輸,不是軟弱,一些同志無理爭三分的時候,也正是頭腦發(fā)熱發(fā)漲的時候。每逢這時,先讓三分,等那些同志的頭腦冷靜下來后,再曉之以理,交心談心,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先前藺相如采取了這種方法,才有廉頗“負荊請罪”的千古佳話。
要做到有理讓三分,絕非事,忍讓就要受點委屈,甚至要犧牲一些個人的東西,如從個得失去考慮問題,沒有一個團結(jié)的愿望和忍辱負重、委屈求全的精神,也是絕然做不到的。藺相如之所以忍辱負重、處處讓廉頗三分,正是他堅持從團結(jié)抗秦這個大局出發(fā),雖犧牲了一些個人的尊嚴,卻換來了團結(jié)內(nèi)部、一致抗秦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