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馳海內(nèi)外的福州怡山西禪寺坐落在福州西郊祭酒嶺山脈怡山之麓,此處素有“飛鳳落洋、第一福地”之稱。
寺為六朝古剎,古號“信首”,至隋末廢圮。唐咸通八年(867年),福建觀察使李景溫禮請長沙溈山高僧大安禪師前來駐錫,寺遂中興。咸通十年(869年),改名“清禪”,不久又改為“延壽”。五代后唐長興年間(930年—933年),閩王王延鈞奏名“長慶”。五代末,寺遭南唐兵蹂躪,主要建筑物多被焚毀。北宋天圣中期(1023年—1032年)僧宗元重修。景佑五年(1038年)敕號“怡山長慶寺”。
后來因為寺廟位于福州西郊,且郡城外有南禪、北禪、東禪三寺,合此為四,故名“怡山西禪長慶寺”,俗稱“西禪”,相沿至今。
寺內(nèi)建筑布局勻稱,原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閣、客堂、禪堂、方丈室、念佛堂、庫房、齋堂、明遠閣、鐘樓、鼓樓等大小建筑物36座,加上放生池與寄園等處,占地100多畝。近年又增建了玉佛樓、觀音閣、華嚴三圣閣、五百羅漢堂與高67米的報恩塔。寺內(nèi)廊廡廣闊,亭臺遍布,清幽古雅,頗擅古典園林池館之勝。
西禪寺舊時荔林成片,“怡山啖荔”列為福州西湖八景之一。至今法堂前尚余宋荔一株,高不盈丈而盤根錯節(jié),枝葉茂盛。近年來,福建省詩詞學(xué)會的詩人、書畫家們常常蒞寺吟詩作畫,集雅啖荔,允稱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