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和三舅同住村里一條街。二舅住東頭,三舅住西頭。
二舅比三舅大四歲,今年六十五。三舅從來不管二舅叫哥。
二舅、三舅都還結(jié)實,都是滿口白牙,顴骨紅著,身材中等,手腳卻粗大。
三舅留平頭,二舅留光頭。三舅的平頭是請理發(fā)挑子上的師傅理,每次兩毛五,二舅的光頭是三舅給剃。有一回二舅很久不找三舅剃頭,一層白發(fā)茬勻勻地冒了出來,那光頭幾乎就成了平頭,幾乎都和三舅差不多了。三舅看見,沉下臉說:“還不該剃么?”說罷將二舅叫進(jìn)家來,按在條凳上,拿了剃刀就動手。
二舅的頭在三舅手下躲閃著。
“你躲個啥?” 三舅說,扳正二舅的頭。
“俺也想留一回?!闭f。
“你想留個啥樣兒?”
“就留你那號的?!?
三舅不搭腔,剃刀卻已經(jīng)在二舅頭上耕作起來。不一會兒,白花花的腦袋便罩上了青光。
二舅不再言語,三舅壟斷著二舅的光頭。
二舅的老伴早死,目前跟著兒子兒媳過日子。這地方靠山,山上只有花椒,不生果木,地荒糧少。春天一到,兒媳每隔三天蒸一鍋嫩楊樹葉摻著棒子面的“苦力”,全家便一頓接一頓地吃下去,吃完再蒸一鍋。有錢是個稀罕,打醬油打醋也少有。二舅想賺個活錢,在門口掛了個補輪胎修車。可這村,十天半月街上也看不見車過。就算有自行車從街上過,也保不準(zhǔn)單單騎到二舅家門口就出毛病。
三舅是縣鐵廠的退休大師傅,每月有三十幾塊退休金,有定量分配的國庫糧—糧里固定著有數(shù)的白面,所以三舅不管二舅叫哥。
三舅的老伴剛死,沒給他留下兒女。遠(yuǎn)在北京海洋局工作的養(yǎng)子又不能回來守著,三舅的日子寂寞得突然。
3后來,三舅每集做一頓細(xì)糧,做好就去東頭叫二舅一塊吃。開始二舅忸怩著推讓,可是三舅一片實心,只好跟三舅走。
二舅來了,三舅端上白饅頭,兩人開始吃飯。三舅一向以教訓(xùn)二舅為吃飯的陪襯。比如說他降不住兒媳,活該讓她盡給他蒸“苦力”,比如說他一把年紀(jì)了,早該懂得怎樣收斂眼光,為什么路過當(dāng)街那棵大槐樹,就是不能走快點兒?偏要踩著樹下的上馬石提鞋……大槐樹底下是個寡婦的小院兒。
三舅見了女人是不錯眼珠的,自然有資格嫌棄二舅在大槐樹下的磨蹭。
二舅年輕時就手巧,但他不愛修耬,修耙,修犁杖,專愛修女人使喚的家什:錐子、紡車、織布機……誰家的婦女喚修紡車,他滿口應(yīng)承,卻不急于跟去。他要看準(zhǔn)了時候,這家男人下地了,進(jìn)門去修紡車,修起來是很費功夫的,邊修邊同物件的主人上著閑話淡話,直到男人快回來,紡車才修好。二舅仍不急于離開,他要親自坐上蒲團(tuán),將紡車搖的嚶嚶輕叫,搖成一輪滿月,搖得身后的女人叫了好才住手。出了門還要扭頭叮囑一聲:“不好使就招呼一聲?!边@時節(jié)他的顴骨更紅了,白牙更白。
二舅聽著三舅的教訓(xùn),不多一句嘴。在西頭吃了幾次細(xì)糧,他已弄清他要為吃細(xì)糧付出的代價,就是聽三舅說話,讓三舅在那振振有詞的演講中獲得滿足,也屬理所應(yīng)當(dāng)。二舅只顧低頭吃饅頭。吃完飯,趁三舅不注意,二舅以極快的動作將一個饅頭或一塊烙餅揣進(jìn)衣兜,偷著送到大槐樹底下去。
槐樹底下那上馬石把一條街分為兩段,寡婦家正是街中間。寡婦帶著十來歲的兒子過日子。兒子不愛笑鬧,院里整天沒有響動。
本來,寡婦不想領(lǐng)受二舅的心意??墒撬蹛蹆鹤?,每當(dāng)二舅在街黑人靜時滑進(jìn)她的院門,將饅頭掏給她,那饅頭襯著黑夜,就好像一輪白月亮在掌上跳躍。寡婦忍不住拿過來,再換只手托住,卻從不讓二舅進(jìn)屋。二舅不泄氣,畢竟,她沒有駁回他的心意。那心意一點一滴地存進(jìn)她的手心,存進(jìn)她兒子的身體,積少成多,滴水也能成河。二舅離開寡婦回到家,靜心等待下一個集日。
又一個集日來臨,二舅又去三舅家吃饅頭。照例,三舅又開始了:“就說你在門口修車吧,該拿隆就拿隆,該補胎了就補胎,不用生別的花樣?!?三舅說。
“俺生了什么花樣?”
“車轱轆朝上一翻,還往車座子底下墊塊布?!?三舅揭發(fā)了。
“不墊塊布,人家翻過來一騎還不騎一屁股土?!?二舅說。
“車座子是他家的,布可是咱家的?!?
“讓人家沾一屁股土,總是不好?!?
“褲子是他家的,布是咱家的。” 三舅又說。
“反正,那么塊布也當(dāng)不了褲子穿。” 二舅一時認(rèn)真,竟忘記了服輸。
三舅大不高興了。二舅原本應(yīng)該服從三舅的一切論點。三舅若說煤球是白的,二舅就該說:“白得晃眼。”同時,二舅的一切論點永遠(yuǎn)不對。二舅若說:“軟面的餃子硬面的面?!?三舅必說:“抻面你吃過,抻面的面非軟不中。”不如此,世界便是出了毛病,二舅又怎么對得起三舅按時請他的細(xì)糧呢?
話題仍然是修車時該不該往車座子底下墊布。三舅堅持說那是糟蹋自家東西,二舅堅持說修車的不能給人家修走一屁股土。于是三舅說:“這陣子白面吃得費!” 二舅明白了,下集不再來。自己不吃倒沒什么,只覺得有點對不住那寡婦。想起每次她從他手里拿過饅頭時,冰涼的指尖在他手上輕輕地一碰,他那顆皺巴巴的心便舒展開了。他一集一集地熬著日子,等待的似乎就是那輕輕地冰涼的一碰。
三舅的日子又寂寞了,退休金和國庫糧用來統(tǒng)治二舅原本富富有余。喪失了這統(tǒng)治的對象,便喪失了生活的大半樂趣。熬過一個集去,三舅又開始做兩個人吃的細(xì)糧,做了細(xì)糧又去東頭叫二舅。二舅來了,照例聽三舅演講,照例趁三舅不備揣一個饅頭在兜里,大槐樹底下依舊積攢著他的情意。
日子不快,日子也不慢。
有一天三舅接到妹妹的來信。妹妹叫環(huán)環(huán),幾十年前出去鬧革命,現(xiàn)今住在杭州當(dāng)干部。用三舅的話說,妹妹是個廳長,妹夫是個副省長,很闊氣的。
三舅正坐在屋念信,二舅來了。
“今日不是集?!?三舅只抬抬眼皮。
“知道不是集,環(huán)環(huán)來了信!” 二舅有些興奮地舉著一個信封。
“環(huán)環(huán)也給你寫了信?” 三舅不相信似地打量著手中的信封。往日環(huán)環(huán)總是在給三舅的信里向二舅捎好的。至于捎到捎不到,那就要看三舅高興不高興了。
二舅仍然舉著信封:“真是環(huán)環(huán)寫的。找人念了一遍,說讓咱們上杭州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