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麥子店圓桌Night,我是小二。今天這期節(jié)目,我們來聊聊咖啡。
這期選題的起因是坊間傳聞,星巴克要出售中國區(qū)業(yè)務?!這也太不合理了,雖然說星巴克新CEO 9月剛剛走馬上任,但占據(jù)這家全球No.1咖啡店的海外業(yè)務半壁江山的中國市場,說不要就不要了? 另外,從星巴克披露的數(shù)據(jù)來看,這家公司仍然在中國市場大力擴張開店,2024年營業(yè)網(wǎng)點凈新增家數(shù)創(chuàng)歷史新高。怎么看這都不是退出中國市場模樣。
不過,話分兩面說,雖然星巴克中國依然高歌猛進,但我們實實在在看到的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新店是瑞幸咖啡、Manner、Mstand、庫迪咖啡——可以說,除了星巴克還勉力支撐外,其他海外頭部的咖啡品牌(Costa、Tims、Peets等)都在中國被打的“找不到北”。
難道,源自于洋人的咖啡進入國內(nèi),也要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為一個重度咖啡愛好者+星巴克及Manner的重度消費者(是的,我確實至今仍然經(jīng)常喝星巴克,以及抱歉,瑞幸咖啡我真的喝不慣),這期節(jié)目我試著從一個一線用戶的視角嘗試解釋這個問題。
大家diss星巴克最集中的話術是“不好喝還這么貴”。誠然,星巴克確實遠遠算不上好喝,但他銷售的更多是“預期”而非“期待”,相比于“星巴克的咖啡不好喝”,他們可能更害怕聽到“這家星巴克的咖啡不如另一家好喝”。這個生意和連鎖酒店很像,當你出差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入住一家如家或者全季酒店,你的預期是這個房間不大但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有舒適的枕頭和良好的隔音門窗:只要預期達到,你就愿意為此消費。所以,星巴克的咖啡豆都是重度烘焙,放棄了細膩的果香,換來了更穩(wěn)定的口感和更長的儲存周期。畢竟,按照目前的物流速度,精品咖啡的咖啡豆從肯尼亞的樹上摘下來到小店,也就沒剩幾天黃金口味期了。
另外,關于貴的問題,其實星巴克售賣的核心并不是咖啡,而是一個可以在辦公室和家之外洽談/等人/打發(fā)無聊時間/獨自干一點事情的第三場所,這也是創(chuàng)始人舒爾茨的最終愿景。一旦降價,星巴克雖然會爭取到更多的下沉市場消費者,但同時也會使得它的場所不再適合部分原有受眾的需求——我曾經(jīng)在一個瘋狂星期四的下午臨時走進一家位于上海徐家匯附近的肯德基主持了一場電話路演,這個體驗僅次于我在高鐵二層座(非京滬牛馬專線)打工作電話的經(jīng)歷。換言之,降價換來的,可能反而是原有客戶的流失。
最后,從奶茶品牌的過往云煙來看,咖啡品牌未來也大概率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星巴克作為一個具有核心價值觀的品牌,未來既不會壟斷市場,也不會被掃地出門。欲知后事如何,讓我們靜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