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
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xiàn)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
走進廟里,才發(fā)現(xiàn)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故事二: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與方外交佛印禪師同游杭州寺院。東坡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手持數(shù)珠,東坡覺得奇怪,便問道:“彼自是觀音,自誦其號,未審何謂?”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币娝?蘇軾《問答錄》。本來,觀世音菩薩是人們求拜的對象。佛印就“自誦其號”而借題發(fā)揮,答了一句頗含機鋒的話:“求人不如求己”,體現(xiàn)了禪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謂求別人幫忙還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棟《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態(tài),閱歷久,看應(yīng)爛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諺云:求人不如求己?!庇秩珀惖强啤讹L(fēng)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發(fā)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問問清楚?!保ɡ蠲鳈?quán))(《俗語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