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蘆葦?? 作者 董振芳
?
??? 周末,讀初中的小外孫女和同學(xué)去濕地公園游玩,帶回一大把蘆葦花,到家寶貝似的插在花瓶里,問我見沒見過這種稀世奇花。她哪里知道,我們的童年是伴著蘆葦長大的。
??? 我的家鄉(xiāng)地處淮南,那里河流縱橫交錯,溝塘星羅棋布,喜濕耐水的蘆葦隨處可見,我家門前小河灣的灘涂地上就有一大片蘆葦。
??? 說蘆葦是多年生植物,那是指它地下的莖,它的桿、它的葉、它的花都和普通野草一樣,是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的。所以當家鄉(xiāng)楊柳吐翠、野草泛綠的時候,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冒出尖尖嫩芽。蘆葦比較霸氣,喜歡搶灘奪地,芽兒幾日不見,就齊刷刷地竄得老高,抽節(jié)展葉,綠盈盈的亭亭玉立于眾多野草之上,大有獨占春光之勢。
???? 初生的蘆葦嬌弱嫩綠,稍有微風便順勢起舞,搖曳生姿。鳥兒在葦叢中壘窩孵蛋,繁衍后代;孩子們在蘆葦叢中捉迷藏,逮小鳥,揀鳥蛋。小時候大家都喜歡玩吹蘆笛比賽,用蘆桿自做的蘆笛有的聲音低啞,有的音尖高拔,吹得興起,大家會把笛子帶回家,于是村莊上到處都會響起嗚嗚哇哇的蘆笛聲。
??? 到了初夏,灘地上的蘆葦都已長成,枝干壯實高聳,郁郁蔥蔥,蓬蓬勃勃。到了農(nóng)歷五月初,蘆葦灘會前所未有的熱鬧好幾天,那是附近村莊的大人、孩子們在蘆葦叢里采葦葉,準備包粽子過端午節(jié)。雖說那時農(nóng)村比較貧窮,但是對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還是挺講究的,每年生產(chǎn)隊都會種上幾塊田糯稻,收后分給社員,家家戶戶都會當寶貝似的保管著,留待中秋節(jié)炸糍粑,春節(jié)、元宵節(jié)包湯圓,端午節(jié)包粽子。家鄉(xiāng)葦葉包的粽子清香誘人,色味俱佳,時至今日,葦葉粽子還是家鄉(xiāng)人的首選。
待到"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梅雨季節(jié),家鄉(xiāng)常常是水汽彌漫,煙雨蒙蒙;雨中的蘆葦越發(fā)青翠,但已失去了晴日的靈巧,風雨中吃力地搖擺著笨重的身體,顯得生澀而僵滯,看著讓人頓生憐意。
?
??? 蘆葦根系發(fā)達,韌性極強。記得有一年發(fā)大水,上游的洪水裹挾著大量泥沙、樹木、雜草滾滾而下,濁浪沖毀河堤,淹沒良田,堤坡上的樹木有的被折斷,有的被連根拔起,而蘆葦則順應(yīng)著水流,載沉載??;洪水過后,河灘一片狼藉,綠色盡失,而沒過幾天,那些撲伏在地的蘆葦又慢慢直起腰桿,在風中獨自起舞。
??? 秋天來了,蘆葦出穗了,剛抽出的蘆穗為淡紫色,那是還未綻開的花骨朵;怒放的蘆花潔白如雪,一朵朵如羽絨,似棉絮。成片的蘆花齊放,特別壯觀;風起時,整個灘地白浪滾滾,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浪趕著一浪,空中蘆花漫天飛舞,飄飄灑灑,如雪似絮,遠遠望去,猶如一幅浪漫的水墨丹青圖。
??? 記得小時候一次我收集了好大一包蘆花,回家獻寶似的交給母親,讓她摻在棉花里給我們絮棉衣,母親說蘆花不擋寒,不能用的,還給我講了《打蘆花》的故事。說是古時候有一個男孩不幸母親病故,父親再婚又生了兩個兒子,后媽陰毒,冬季用蘆花為他絮棉襖。臨近年關(guān),他在外地做官的父親回鄉(xiāng),一天父親帶著他和二弟出門訪友,讓他趕車,途中突遇寒潮,他被凍得瑟瑟發(fā)抖,連趕牛的鞭子都握不住,父親看見兩個兒子穿著同樣的棉襖,二兒子昂首挺立,大兒子縮肩塌背,十分惱怒,揀起趕牛鞭抽打他,牛鞭打破了棉襖,露出里面團團蘆花,父親又撕開二兒子的棉襖,看到里面絮的是厚厚的絲棉,這才知道妻子虐待長子。當即回家寫書休妻,大兒子急忙跪到父親面前為后母求情,說"有母一子寒,無母三子單"。在他的懇求下,父親打消了休妻的念頭,后母也被他的行為所感動,從此對三個兒子一視同仁,全家和睦相處。長大讀書以后我才知道,打蘆花講的是孔子的弟子閔損的故事,故事已收入二十四孝,為《蘆衣順母》。
??? 待到 "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的深秋時節(jié),小河灘的蘆葦會被生產(chǎn)隊收割一空,分給各家各戶,或編席編簍,或做柴燒火,河灘上只留下蘆葦?shù)母o,獨自在地下做著春回大地的美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