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創(chuàng)作于1922年3月28日,正是“五四”運動落潮期。朱自清看到許多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總是留戀著過去,憂慮著將來,本應該做的事卻都丟掉了。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作者失望、苦悶、惆悵、惋惜和彷徨,但是他不甘心沉淪。
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xù)的時間里,有它相當?shù)奈恢??!币虼?,他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
朱自清以豐富的想象力,通過具體生動的景象描寫和一連串的疑問,不僅把看不見摸不著而匆匆流逝的時間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而且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 悵惘,對“去日苦短”的恐懼與悲傷,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問題的嚴肅思考,要珍惜時光,珍惜生命,不要讓日子白白過去,不要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時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