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潮州楓溪人。楓溪是南國瓷鄉(xiāng),在我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做瓷器的人。
幼兒園放學后,我常常在父母的工廠車間等待他們從流水線下來,快樂回家,也就見識了陶瓷生產(chǎn)的一道道工序。至今,到陶瓷工廠,聞到瓷土的味道,還是很懷念。
小小的我,曾經(jīng)用那土,捏成一個個骰子,用那生產(chǎn)陶瓷特有的尖尖的小刀,分別雕刻出1-6個點,再請爸爸拿到窯里燒制。這窯,也是下雨天的救星。衣服烘干后,也有了瓷土的芳香。
陶瓷生產(chǎn)的過程很奇妙。泥漿澆注到模具里,凝固成型。拆出來放在轉(zhuǎn)盤上,用工具修整。上釉、貼花紙、貼立體花、上顏色、燒制……而通花瓷瓶的制作最讓人嘆為觀止。尖尖的小刀,在阿姨的手里上下飛舞,眼花繚亂間,土土的瓷瓶成了藝術(shù)品。
上初一那年的暑假,幫媽媽給瓷器上釉,一邊做,母女倆一邊計算數(shù)量計算工錢,真正的小確幸。那時候,大工廠慢慢變成許許多多小作坊,大煙囪也慢慢消失不見,一切悄然改變。
上初二和初三的暑假,我和同學一起到小作坊打工。臨時搭建的車間,悶熱,沒有風扇,坐著矮凳,給瓷器上色,一天賺十塊錢。那時候我就知道有“圣誕節(jié)”這個節(jié)日,因為在小作坊加工的瓷器,叫“圣誕品”,都是出口給洋人過圣誕節(jié)用的。一般是一些小掛件,頂端有一個小小的鐵鉤,估計是要穿上閃閃的金線掛到圣誕樹上的。這是最后一道工序。有時候趕工,做好了直接包裝好就運走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桶金。
后來爸爸媽媽開始做服裝生意,我離家去求學,畢業(yè)后回來參加工作,瓷器在我的生活中就只是一件件的成品。親戚朋友從事陶瓷行業(yè)的還有很多,家鄉(xiāng)的陶瓷文化蓬勃發(fā)展,我總是自豪地自我介紹:我是潮州楓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