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被譽為"千古詞帝",王國維稱"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堪稱中華詞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李煜詞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才華及其人生經(jīng)歷,也和他的遺傳基因有重要的關(guān)系。他的父親李璟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也是一個天賦極高的人。我們常說,五代詞南唐為最盛,而南唐詞則首推李璟、馮延巳和李煜。
據(jù)馬令《南唐書》記載,有一次,李璟問馮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答道:"未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這"小樓吹徹玉笙寒"就是李璟《攤破浣溪沙》中的名句,前人評此詞"字字佳"。
攤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桿。
李璟承父親南唐先主李昪之基業(yè),雖有大志向,卻無大能力。他統(tǒng)治時期,南唐黨爭激烈,政治腐?。粚ν庥痔羝鹋c周邊國家的戰(zhàn)爭,損耗國力。結(jié)果后周崛起,南唐與后周在江淮之間鏖戰(zhàn)三年,盡失長江北十四州國土,南唐局勢危機。李璟無奈去掉封號,以屬國自居??梢?,南唐的亡國,早在李璟的時候,就已經(jīng)埋下了隱患。所以在解讀這首詞時,很多人都言:李璟是不堪家國之憂,寄托于詞中。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先賞析全詞,然后再做解釋。
"菡萏香銷翠葉殘"??戳诉@句,不由得讓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的"紅藕香殘玉簟秋"。"菡萏"就是荷花,"紅藕"也是紅色的荷花;而"香銷"與"香殘"都是說明到了秋天;李璟直接說"翠葉殘",而李清照則說"玉簟秋",轉(zhuǎn)向觸覺來寫秋涼。二者對比,李清照寫得更為獨特,李璟寫得則更鮮明。但連一代才女李清照都借鑒,足見李璟詞的精妙。
"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秋天到,秋風(fēng)起,秋愁生。秋風(fēng)浮動綠水,使人生出滿懷愁緒。這哪里是秋風(fēng)、秋水之愁,分明是人之愁也!人在看到風(fēng)起綠波的時候,那秋愁也起于綠波與風(fēng)起之間了。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這是說誰"憔悴"呢?當(dāng)然首先是"韶光"的憔悴,時光的憔悴,歲月的"憔悴"。那為什么不說時光"憔悴"呢?因為"韶光"最能讓人想到韶華——美麗的華年、青春的風(fēng)華。所以"憔悴"的不僅是荷葉和荷花,更重要的是那美好的青春年華,而這種芳華的"憔悴",才是"西風(fēng)愁起"的原因。
詞的上片,詞人仿佛筆筆寫景,卻也是處處著情,可見李璟詞的精工。而下片自然而然的,便是由景、由情及人了。
"細雨夢回雞塞遠"。秋雨瀟瀟,夢境中的塞外是那么渺遠,她思念的人是那樣渺遠,"雞塞"點明思婦的身份。她醒來之后,又將怎樣呢?"小樓吹徹玉笙寒"。"吹徹"是把一套大曲吹到最后一個篇章,或者是把一套曲子反復(fù)吹完,一直吹到最后一個音。這是多么長的時間??!以至于因吹笙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這又是多么的深情??!思婦那難以排遣的愁緒和那綿綿深情,在無邊的時光里,在孤寂的寒夜中,又是如何久久不散呢?這兩句對仗工巧,亦遠亦近,亦虛亦實,亦聲亦情,不愧是傳頌千古的名句。一個"遠",一個"寒",實為妙不可言。
俞陛云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記錄,王安石曾經(jīng)問黃庭堅,五代江南哪句詞最好,黃庭堅認(rèn)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為最好,而王安石則道:"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為妙"。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桿"。到了結(jié)尾,詞人將前面所渲染的情緒、情感直接合盤道出,直抒胸臆:思婦以闌遠望,心中有多少愁苦怨恨,又流淌了多少眼淚??!一句"倚闌干"作結(jié),讓"淚"與"恨"更有一種悠遠含蓄的韻味,更見深邃,更具力量。
李璟寫這首詞的時候,南唐國勢正盛,并不是內(nèi)憂外患之時,未必一定寄托天下之憂,家國之愁。因此我認(rèn)為:李璟寫"愁",和唐、五代、及宋代的很多詞人寫愁一樣,是那種"閑愁",是那種莫名其妙卻又揮之不去的"閑愁";是那種"年年傷春復(fù)悲秋"的"閑愁";是那種"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的"閑愁";是那種"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的"閑愁"。
李璟的愁,大概真是一處閑愁,纏綿悱惻,雖無深痛,卻是用情,情景交融,亦成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