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觸系統(tǒng)排列,是在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辦的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xù)培訓項目的課程中。來自德國的老師—韋斯勒克家庭排列學院( The Institut for Constellations Wiesloch)的根達·韋伯( iunthard Weber)教授,運用系統(tǒng)排列(當時翻譯為系統(tǒng)家庭星座)的方法,現場做了一些示范。我就是這次講學中的第一個個案。韋伯教授在課堂上把我的家庭,現場進行了排列和處理家庭系統(tǒng)排列的威力是震撼性的。在隨后的一段時間中,我會經常不知不覺地記起那個解決畫面,讓自己覺得有必要去做一些事情、說一些話。這些事情和對話,是我們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偏偏沒有完成的東兩。正是因為這些事情和對話,讓我們的家庭、婚姻和我們的愛發(fā)生了本質上的變化我決心要學習這門學間,要掌握它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后來,我多次參加了海靈格先生、韋伯教授和李中瑩先生主持的系統(tǒng)排列工作坊,并開始閱讀海靈格先生的著作。海靈格先生的著作,讓我走入了一個新的天地。他那運用身體感覺來工作的方法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非常新穎、非常親切。正如海靈格所說的蘋果,雖然不知道它生長出來的具體細節(jié),但并不能代表不可以京用它,有些事情,我們雖然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它、但是,只要可以案操它的規(guī)律,仍然可以用它為人類、為自己服務海靈格的著作中,對老子和《道德經》的思想極為推崇。在海靈格主持的工作坊里,他的治療對中國道家傳統(tǒng)的無為做了最好的詮釋:凡事做最小的王預,只進行治療所需的最小的介入,讓事物按照它自己本來的面貌發(fā)展,允許當人不發(fā)生變化。這些不僅對我的治療工作有極大的幫助,就算在日常生活中出的以作為我們言行的準則
海靈格不主張用文字記述他的工作,怕被人們把它當作條條框框,從而約束自己的心態(tài)。只有突破條條框框,人們才能隨心所欲地發(fā)揮自己心靈的力量正如《道德經》所講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填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①只有突破舊的,才能達到嶄新的境界反過來想,要想達到精新的境界,學一些原有的東西也是必經之路。也因為如此,我才在這里斗膽將海靈格這本書湖譯成中文,與大家共享。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李中瑩先生給予了盡心盡力地指導本人亦曾經參閱了周鼎文先生和楊蜀琴女土的大作,在此深表感謝。加拿大的張紫薇小姐、美國的黃梅女士和香港的徐志忠神父曾就英文方面不吝賜教,陳新字小姐曾對本書部分文稿進行文字勘對,在此一并感謝。
張虹橋 2003年4月于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