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原文翻譯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8.12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注釋
(1)谷:古代以谷作為官吏的俸祿,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原文翻譯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作品賞析
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治國安邦的人才,古時一般學習三年為一個階段,此后便可做官。對本章另有一種解釋,認為“學了三年還達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
8.13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xiàn)(1),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注釋
(1)見:音xiàn,同現(xiàn)。
原文翻譯
孔子說:“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wèi)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作品賞析
這是孔子給弟子們傳授的為官之道?!疤煜掠械绖t見,無道則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是孔子為官處世的一條重要原則。此外,他還提出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lián)系在一起,這才是為官的基點。
8.14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原文翻譯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作品賞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謂的“名分”問題。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則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認為是“違禮”之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這在春秋末年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亂”起到過重要作用,但對后世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尤其對民眾不關心政治,安分守禮的心態(tài)起到誘導作用。應當說,這是消極的。
8.15
原文
子曰:“師摯之始(1),《關睢》之亂(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釋
(1)師摯之始:師摯是魯國的太師?!笆肌笔菢非拈_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師摯是太師,所以這里說是“師摯之始”。
(2)《關睢》之亂:“始”是樂曲的開端,“亂”是樂曲的終了。“亂”是合奏樂。此時奏《關睢》樂章,所以叫“《關睢》之亂”。
原文翻譯
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后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yōu)美的音樂在我耳邊回蕩。”
8.16
原文
子曰:“狂(1)而不直,侗(tóng)(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釋
(1)狂:急躁、急進。
(2)侗:音tóng,幼稚無知。
(3)愿:謹慎、小心、樸實。
(4)悾悾:音kōng,同空,誠懇的樣子。
原文翻譯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作品賞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對此十分反感。這是因為,這幾種品質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儒家一貫倡導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說:我真不知道有人會這樣。
8.17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原文翻譯
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又會擔心丟掉什么?!?作品賞析
本章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鬃幼约簩W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
8.18
原文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與(yù)(3)焉!”
注釋
(1)巍巍:崇高、高大的樣子。
(2)舜禹:舜是傳說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傳說古時代,堯禪位給舜,舜后來又禪位給禹。
(3)與:參與、相關的意思。
原文翻譯
孔子說:“多么崇高??!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作品賞析
這里孔子所講的話,應該有所指。當時社會混亂,政局動蕩,弒君、纂位者屢見不鮮。孔子贊頌傳說時代的“舜、禹”,表明對古時禪讓制的認同,他借稱頌舜禹,抨擊現(xiàn)實中的這些問題。歷來學者對此還有另外的三種解釋,其一是,“與”是贊許的意思,意思是,舜禹值得贊美;其二是,“與”參與政事。意思是,舜禹重視發(fā)揮大臣的才能,并不親自參與政事;其三是,舜禹得到天下,卻不貪圖享受私欲。
8.19
原文
子曰:“大哉堯(1)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2)之!蕩蕩(3)乎,民無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5)乎,其有文章!”
注釋
(1)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圣君。
(2)則:效法、為準。
(3)蕩蕩:廣大的樣子。
(4)名:形容、稱說、稱贊。
(5)煥:光輝。
原文翻譯
孔子說:“真?zhèn)ゴ蟀?!堯這樣的君主。多么崇高??!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對它的稱贊。他的功績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么光輝??!”
作品賞析
堯是中國傳說時代的圣君??鬃釉谶@里用極美好的語言稱贊堯,尤其對他的禮儀制度愈加贊美,表達了他對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8.20
原文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2)?!笨鬃釉唬骸安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3),于斯(4)為盛,有婦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注釋
(1)舜有臣五人:傳說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亂臣:據(jù)《說文》:“亂,治也。”此處所說的“亂臣”,應為“治國之臣”。
(3)唐虞之際:傳說堯在位的時代叫唐,舜在位的時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時期。
(5)有婦人焉:指武王的亂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書程典篇》說:“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傳當時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原文翻譯
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笨鬃诱f:“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作品賞析
這段當中,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治理天下,必須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難得的。有了人才,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當然,這并不就證明孔子的“英雄史觀”,因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杰出人物的確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這與人民群眾的作用,都應該是不可忽視的。
8.21
原文
子曰:“禹,吾無間(jiàn)(1)然矣。菲(2)飲食而致(3)孝乎鬼神,惡(è)衣服而致美乎黻冕(fú miǎn)(4);卑(5)宮室而盡力乎溝洫(xù)(6)。禹,吾無間然矣?!?注釋
(1)間:空隙的意思。此處用作動詞。
(2)菲:菲薄,不豐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ú miǎn,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祭祀時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溝洫:洫,音xù,溝渠。
原文翻譯
孔子說:“對于禹,我沒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對于禹,我確實沒有什么挑剔的了。”
作品賞析
以上這幾章,孔子對于堯、舜、禹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他們的時代,一切都很完善,為君者生活簡樸,孝敬鬼神,是執(zhí)政者的榜樣,而當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權力、地位和財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富強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統(tǒng)治者提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