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共讀26】《公眾輿論》:在成見中認知世界
好書共讀,分享感悟。
今天是【聽書共讀】欄目第26天,我們一起閱讀《公眾輿論》。
本期主題分享:在成見中認知世界
文摘:
1.任何一個在車站站臺出口等著接朋友的人,都會碰上認錯人的尷尬事 。 一頂帽子的式樣,一種沒什么特色的步態(tài),都會在他的腦際喚起生動的影象。對于睡覺的人來說,叮當?shù)拟徛暵犐先ハ袷呛殓娮黜?遠處的錘子敲擊聲則像雷鳴 。 我們的意象叢大概也會產(chǎn)生與此有些類似的刺激作用 。 在幻覺中,它們可以充滿整個意識。 它們可能極少成為知覺的一部分,盡管我傾向于認為這種體驗極為有趣并且非常玄妙,比如我們死盯著一個熟悉的詞語或物體,就會覺得它越來越陌生 。 無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是用一種綜合方式去看待事物,既要認識事物的原貌,又想找出些別的東西。
2.如果不是格外留神,我們就很容易借助于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的概念去想象我們認為似曽相識的任何事物 。 因此,美國人對進步"和“成功”的看法,就包含著一種關于人性和社會的概念, 正是這種人性和這種社會,順理成章地創(chuàng)造了這種被視為典范的進步 。 .所以,每當我們試圖描繪真正功成名就的人士或闡述實際發(fā)生過的事件時,總是賦予他(它)們已被成見所預設的特性。
3.成見系統(tǒng)一旦完全固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系統(tǒng)的事實的吸引,對于和它相抵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 大概是因為那些事實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們總能為善良找出無數(shù)理由,邪惡的人們也總能為邪惡找出無數(shù)理由 。 我們可以相當準確地說出我們透過有色眼鏡或偏見所看到的事物 。 如果通過一個無知的階層去觀察生活,那么,在什么是出類拔萃之輩、什么是下里巴人之流的問題上,我們的成見可能就不會遭到歪曲理解 。 格格不人的將被屏棄,與眾不同的將被忽視。 我們并不注意我們的眼睛不習慣注意的事物 。 時而有意識地, 更常見的是無意之中,我們就對符合我們的哲學的事實產(chǎn)生了深刻印象 。這種哲學多少是由一系列描繪無形世界的意象所組成。但它不僅是被用于描繪,還被用于判斷。 因此,成見里滿載著偏心,充盈著愛憎,吸附著恐懼、情欲、熱望、驕傲和期待 。 無論激發(fā)起什么成見,都會受到相應情感的裁斷。如果我們深思熟慮地把偏見擱置一旁,我們就不會在研究一個人的時候把他往壞里想。
4.在每一套這徳準則的核心,都有一幅對人性的寫照、一幅對世界的畫像和一幅對歷史的描述 。 對于(這樣構思出來的)人性來說,在(這樣想象出來的)世界中,跟在(被這樣理解的)歷史之后,這樣的準則是適用的 。 至于對個性、環(huán)境和記憶方面的事實差異,這些準則顯然是難以成功適用的 。 如今任何道徳準則都不得不考慮人的心理特點、物質世界以及這樣那樣的傳統(tǒng) 。 但是,對于深受科學影響的那些準則來說,概念被認為是一種假設,而不加檢驗地從過去接受下來或者產(chǎn)生于內(nèi)心深處的那些準則,卻并不把概念看作需要加以證明或反駁的假設,而是把它看作一一種毋庸置疑的虛構。在頭一種情況下,人會抱著謙遜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的信仰,因為他知道它們是不確定、不完美的;在第二種情況下,人是武斷的,因為他的信仰是一個完美的神話 。
5.準則就是這樣微妙而廣泛地發(fā)揮著形成與論的作用。正統(tǒng)理論認為,一種與論會針對一組事實構成某種道德判斷 。 我所說的這種理論認為,就目前的教育狀況而言,與論主要是對事賣加以道徳化和條理化 。 而我的看法是,處于我們那些準則的核心地位的成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應當關注哪些事實,以及從哪個角度去關注。 這就是不管做出多大努力,報刊的新聞方針總是支持其編輯方針的原因;就是一個資本家如實地看待某些事實和人性的某些方面,而他的社會主義對頭看到的卻是另一些事實和人性的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每當他們的實際分歧在于觀念的分歧時彼此都會視對方為無理和錯誤的原因 。
7.越是沒有受過訓練的頭腦,就越是喜歡作出一種揣測:如果兩件事情同時引起了注意,那就說明它們有著因果聯(lián)系。我們接觸信息的途徑是布滿了障礙的,是不確定的,而且我們對信息的理解受到了成見的深刻影響,進行推理時所能夠得到的證據(jù)往往會屈從于辦解、威望、道德、空間和抽樣調查給我們造成的錯覺。我們現(xiàn)在應當注意到,由于一開始就受到這種污染,公眾與論會更加令人困擾,因為在多半是通過成見觀察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接受了相當于因和果那樣的順序感或者對應性。
8.如果對一件事情產(chǎn)生了強烈憎恨,我們很容易就會把它同我們所強烈憎恨或恐懼的絕大多數(shù)其他事情聯(lián)系起來,認為它們之間有著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