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或許是當今世界上最不怕劇透的小說家之一。王安憶曾這樣評價他的寫作:“讀托賓的時候,常常是已經(jīng)知道了故事的結(jié)果,但不知道因何之故,還會繼續(xù)讀下去。”
這種對節(jié)奏的強大控制力,來自于托賓對戲劇性的節(jié)制和對留白的一如既往的偏好。不過,在最新一部小說《長島》中,托賓卻一反常態(tài),給了讀者一個近乎“狗血”的開篇:來自前作《布魯克林》的主人公艾麗絲已經(jīng)生兒育女,然而一個闖到家門口的陌生男人卻打破了她平靜的婚姻生活,給她帶來了丈夫出軌,私生子即將降臨的消息。而這并不是小說中唯一的一次出軌......
《長島》英文版上市前一周,跳島FM的主播鐘娜來到托賓位于紐約哈德遜河畔的家,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在這場對話中,我們從新作《長島》的創(chuàng)作契機談起,逐漸轉(zhuǎn)向?qū)π≌f技法、結(jié)構(gòu)、音樂的理解。艾麗絲、托尼、吉姆和南希的復(fù)雜四角關(guān)系在此成為一節(jié)小說大師課的絕佳例證:故事需要在何時沉默,何時加速?為什么說小說必須要有“模糊”的時刻?
曾塑造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的托賓,卻拒絕被夸獎“很會寫女性心理”,也拒絕將艾麗絲的躊躇糾結(jié)概括為一段“中年危機”。他說自己對道德不感興趣,但或許小說家最終的道德,便是對抗概括,對抗陳詞濫調(diào),“對抗一切過于輕巧的反應(yīng)”。
?本期節(jié)目會有原聲和配音版兩個版本,請點擊下方對應(yīng)時間軸跳轉(zhuǎn)。
《長島》中文版已由群島圖書引進,即將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
[圖片]
[圖片]
時間軸(for 播客)
01:44 在哥大教師公寓和托賓對話
英文時間軸
02:33 Deciding to Write a Sequel to Brooklyn
05:00 Why Retain Characters' Accents
6:43 Film Adaptation's Influence on Character Understanding
07:54 Writing a Novel about Irish People While in Texas
9:15 Immigrant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Dream"
11:03 "Every Place They Lived Became a Failed Replica of Home"
16:03 "I Write Chamber Music, Not Symphonies"
20:06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Brooklyn and Long Island
24:54 Handling Time and Rhythm in Novels
27:14 Tobin's "Second Child Theory"
29:54 Youth in Brooklyn vs. Midlife Crisis in Long Island
34:00 Handling Morality in Writings
34:58 "Not Taking Credit for Writing Female Psyche Well"
中文時間軸
38:42 決定為十多年前的舊作《布魯克林》續(xù)寫后傳的那個時刻
41:02 為小說中的人物保留“口音”的意義
42:03 改編電影《布魯克林》如何讓托賓重新認識了自己筆下的人物
43:08 在“最美國”的德州寫一部關(guān)于愛爾蘭人的小說是什么體驗?
43:36 移民文學一定是關(guān)于實現(xiàn)“美國夢”的嗎?
45:55 “他們生活過的每個地方都成了家的失敗復(fù)制品”
50:22 “我寫的是室內(nèi)樂,而不是交響樂”
54:19 《布魯克林》和續(xù)作《長島》中的母女關(guān)系
58:23 托賓談如何處理小說中的時間與節(jié)奏
60:54 托賓的“次子理論”:排行老二的孩子總是在尋求認可
62:52 《布魯克林》是青春時代,而《長島》則關(guān)于中年危機?
67:35 “我對‘正確與否’的刻板觀念不感興趣”:如何處理小說中的道德 ?
68:53 “我不想被夸獎很會寫女性心理”
【節(jié)目中提到的】
人名
科爾姆·托賓(1955-):愛爾蘭當代著名作家,自1990年發(fā)表處女作小說《南方》以來,托賓已出版六部長篇小說、兩部部短篇小說集、一部戲劇和多部游記、散文集。托賓的作品主要描寫愛爾蘭社會、移居他鄉(xiāng)者的生活、個人身份與性取向的探索與堅持等。他文筆優(yōu)雅恬淡,內(nèi)斂含蓄,被譽為“英語文學中的語言大師”。
簡·奧斯?。?775-1817):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奧斯汀因其對英國鄉(xiāng)村中產(chǎn)階級生活的敏銳洞察和諷刺描寫而聞名。她的代表作包括《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和《愛瑪》。奧斯汀以其細膩的筆觸和對社會規(guī)范的深刻理解,贏得了讀者和評論家的廣泛贊譽。
亨利·詹姆斯(1843-1916):作為美籍英裔作家,詹姆斯被認為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語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復(fù)雜的心理描寫和精細的敘述結(jié)構(gòu)著稱。詹姆斯的代表作包括《一個女士的畫像》、《螺絲在擰緊》和《使節(jié)》。他的小說常探討美國和歐洲文化的對比,人物內(nèi)心的沖突和道德困境。
喬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瑪麗·安妮·伊萬斯,作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艾略特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寫和對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而著稱。她的代表作包括《米德爾馬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西拉斯·馬納》。艾略特的作品因其復(fù)雜的人物刻畫和道德探討而受到高度評價。
多姆納爾·格里森(1983-):愛爾蘭演員、導(dǎo)演和編劇,格里森因其在《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戰(zhàn)》系列以及《機械姬》等電影中的出色表現(xiàn)而廣受歡迎。他以其多才多藝和細膩的表演風格而著稱,逐漸成為國際影壇上備受矚目的新星。
西爾莎·羅南(1994-):愛爾蘭女演員,羅南因其在《贖罪》、《布魯克林》、《伯德小姐》等電影中的出色演技而備受贊譽。她以其自然的表演風格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贏得了多個獎項和提名,成為當代影壇最受歡迎的年輕女演員之一。
弗蘭克·奧爾巴赫(1931-):德國裔英國畫家,奧爾巴赫以其厚重的顏料層次和表現(xiàn)主義風格的肖像和城市風景畫聞名。他的作品充滿情感力量和獨特的視覺效果,被譽為英國當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托馬斯·曼(1875-1955):作為20世紀德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曼因其對德國社會、文化和歷史的深入探討而著稱。他的代表作包括《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和《約瑟夫及其兄弟們》。曼的作品以其復(fù)雜的敘述結(jié)構(gòu)和深刻的哲學思考而受到廣泛贊譽,并于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伊麗莎白·畢曉普(1911-1979):作為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畢曉普以其細膩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的描寫而著稱。她的作品包括《北與南》、《詩選》和《奇跡年》。畢曉普的詩歌風格清新,語言精煉,被譽為“詩歌中的完美主義者”。
娜塔利婭·金茲伯格(1916-1991):作為戰(zhàn)后意大利文學中最知名、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聲音之一,金茲伯格因其獨特的文風和其小說中對混亂社會背景下個人命運的描寫而得到好評、并受讀者歡迎。她是一位多產(chǎn)的劇作家,同時也是散文家、小說家。
愛麗絲·默多克(1919-1999):作為20世紀英國文學中的重要作家和哲學家,默多克因其思想深刻、情節(jié)復(fù)雜的小說而聞名。她的代表作包括《大海,大海》、《黑王子》和《鐘》。默多克的作品通常探討道德困境、人性復(fù)雜性以及愛與自由的關(guān)系。她細膩的心理描寫和對哲學問題的深入探討,使她贏得了廣泛的讀者和評論家的贊譽,并于1978年獲得布克獎。
作品
《布魯克林》《長島》《黑水燈塔船》《諾拉·韋伯斯特》《空蕩蕩的家》《魔術(shù)師》 [愛爾蘭] 科爾姆·托賓
Frank Auerbach: The Charcoal Heads By Barnaby Wright Colm Tóibín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潤哲 廣島亂
【文案編輯】李小馬
【運營編輯】黃魚 不理 荔枝
【后期剪輯】茄汁魚
【視覺顧問】孫曉曦
【視覺指導(dǎo)】汐和
【平面設(shè)計】心心 李小馬
【中文配音】劉照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