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有茨(先秦)
朗讀者: 梅影 編輯: 小坡
解讀文本: 中華書局劉毓慶、李蹊譯注版《詩經(jīng)》
qiáng?yǒu?cí ,?bù?kě?sǎo?yě !
墻有茨,不可掃也!
zhōng?gòu zhī yán ,?bù?kě?dào yě !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suǒ?kě?dào yě , yán zhī chǒu yě !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qiáng?yǒu?cí ,?bù?kě?xiāng yě !
墻有茨,不可襄也!
zhōng?gòu zhī yán ,?bù?kě?xiáng yě !
中冓之言,不可詳也!
suǒ?kě?xiáng yě , yán zhī?cháng?yě !
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qiáng?yǒu?cí ,?bù?kě?shù yě !
墻有茨,不可束也!
zhōng?gòu zhī yán ,?bù?kě?dú?yě !
中冓之言,不可讀也!
suǒ?kě?dú?yě , yán zhī rǔ yě !
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注釋】
茨: 舊以為蒺藜,清人鄭鼎元以為蓋屋的茅草。
埽: 同“掃”,除去。農(nóng)村的院墻一般都用土坯壘成,年頭一長,上面會長草,也可能長蒺藜。但那些草不必掃除的。
中冓之言: 即家內(nèi)吵鬧之事,即今所謂的“家丑”。中冓,舊時解說約有三種:一、中夜,指淫僻之事;二、宮內(nèi);三、中為“內(nèi)”,冓謂垢辱。今按:古因拘于諷刺宣姜、宣公之說,故多將此與宮內(nèi)事牽合。就詩論之,“中”當對上“墻”字言,指墻內(nèi),“冓”通“詬”,當指互相羞辱、吵罵之事。此與《小雅》“兄弟鬩于墻”意略同。
道: 說。此兩句即“家丑不可外揚”意。
所: 何,或以為倘若。
之: 則。丑: 丟丑、丟臉。
襄: 攘,除去。
詳: 細說,悉數(shù)?;蛞詾閺垞P(《韓詩》作“揚”)
長: 此處有話說不完的意思?;蛞詾椤斑h”,指丑事遠揚。
束: 捆,指收拾成捆。這里是清除之意。
讀: 《毛傳》讀為“抽”,朱熹訓為“誦言”,焦氏《補疏》以為“發(fā)明而演出?!苯癜?“ 讀”本來就有反復習誦之意,此處應當是指反復說,猶今人所謂的“念叨、絮叨”。
【評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