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江凌
聲音制作:蘇木
背景音樂:1、Kenio Fuke-Song for Kiara 2、Kenio Fuke-Sol Nascente
封面圖片:江凌
原文:
消失的海灘人
有這樣一種書,在你翻開它之前卻可能在書架上待了好幾年,但是當你選擇閱讀它之后,就會對它愛不釋手。在我看來《暗店街》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是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是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不出所料的話,這本書是我在他獲獎那年跟風買回來的,然后束之高閣,直到有一天,我巡視書架試圖找出一本適合快速讀完的書,這本薄薄的只有160多頁的書進入視線,2個小時讀完,合上書本之后,我一時之間難以從莫迪亞諾營造的那種氛圍中走出來,心中涌起一股無法名狀的悲傷之感。
就像書中最后一句話那樣:“黃昏時分,一個小姑娘和母親從海灘回家,她無緣無故地哭著,她不過想再玩一會兒。她走遠了,她已經(jīng)在拐過街角。我們的生命不是和這種孩子的悲傷一樣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嗎?”
這句話太好,無論從文字還是意境,都是一個無比美妙的結(jié)尾。
書的勒口處有莫迪亞諾的簡介,提到說他的小說“常常通過尋找、調(diào)查、回憶和探索,將視野轉(zhuǎn)回到從前的歲月,描寫“消逝”的過去;也善于運用象征手法,通過某一形象表現(xiàn)出深遠的含義。”而《暗店街》基本契合了上述所有的點:一個失去了記憶和過去的男人,試圖知道自己原來的身份,他通過一點一點的線索,一處處地尋訪,和不同的人交談,最終回憶起了那些被丟失的過去。
這個故事本身并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類似的套路被太多作家用過,但《暗店街》出彩的地方并非在這里,而是在于全文中始終彌漫著的一種氛圍,一種在迷霧中試圖尋找光亮的氛圍,如同浮萍想要求一個穩(wěn)定,如同在無意義之中尋求意義,每一章每一段似乎都在提醒我們,這人生充滿了虛幻和變數(shù),親情愛情和友情,沒有什么能夠被我們抓得住。所以我們不會像看探案小說一樣去專注于“居依”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么,而是會隨著他一起,在近乎虛幻的場景中,努力尋找到一些真實。
因此,書中出現(xiàn)“海灘人”的那段文字會被很多讀者劃線和共鳴:“他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灘或游泳池邊度過,親切地和避暑者、有錢的閑人聊天。在數(shù)千張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現(xiàn)在快活的人群中間,但誰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誰也說不清他為何在那兒。也沒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從照片上消失了。我不敢對于特說,但我相信這個海灘人就是我?!泵總€人閱讀到這里的時候,也都不得不在心底低嘆一聲:我也是海灘人。
《暗店街》會很容易讓人想起王小波《青銅時代》里的那篇《尋找無雙》,不僅僅是因為同樣是一個尋訪的故事,《尋找無雙》中彌漫長安城的大霧,也像是《暗店街》里無時無刻存在的陰影。王小波是受到莫迪亞諾很大影響的,從《尋找無雙》中可以直接對比感受到,而《萬壽寺》的開篇便提到了《暗店街》里的一句話:“我的過去一片朦朧……”到這時我才想到,原來《暗店街》這本書并不是因為莫迪亞諾獲諾獎我才買回來的,而是因為莫迪亞諾和這本書的名字早在我10年前讀王小波時就刻入了腦海,我是看到書名就直接買回來的,而所謂諾獎得主跟風,只是我自己篡改的記憶。
除了文字和故事的精彩之外,《暗店街》還有另外一重意義,就是描寫了二戰(zhàn)給法國人帶來的傷痛,書中所有人都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無論是法國人俄國人英國人。莫迪亞諾沒有正面去描述他們在戰(zhàn)爭中的遭遇,而只是描寫他們?nèi)粘I畹募毠?jié),卻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人們依然生活在陰影和恐懼之中,戰(zhàn)爭帶來的摧殘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比如那個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攝影師,和陌生人見面只敢約在公共的咖啡館,確定身份后才敢邀請回家,不敢從某條街道走,想來那里曾經(jīng)有過恐怖的回憶,在家里和人聊天,會突然站起來把窗簾拉開,因為看不到陽光會心慌。
戰(zhàn)爭改變了所有人的人生軌跡,這真是令人悲傷,在戰(zhàn)爭面前,我們都是微不足道的灰塵,可是這樣的悲傷和我們的人生一樣,都會迅速地消失于宇宙蒼茫的背景之中,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