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諸病50例(陳式太極一代宗師十八代掌門陳照奎口述馬虹老師整理)
1.僵
[病癥]?有剛無柔,筋骨未能松開,或因精神緊張,周身或局部僵硬,動作不協(xié)調(diào),初學者之通病。
[防治]?全身放松,從精神到肌體都要松下來,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tài)。特別是兩肩、兩胯首先要松開,然后力求肘、腕、膝各個關(guān)節(jié)和肌肉都松沉。同時,又要做到松而掤勁不丟。力求松透掤圓。
2.飄
[病癥]?有輕無沉,有上無下,漂浮,或叫拔根。尤其是在做提腿和跳躍動作時,更易犯此病。
[防治]?輕沉兼?zhèn)?,封上必下,周身有上升的部位必有下沉的部位。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氣沉丹田、五趾抓地。對拉拔長,八面支撐,開合相寓,發(fā)勁氣貫四稍,蓄勁氣聚丹田。打拳,多練低式,加強樁功鍛煉,穩(wěn)固下盤。特別是在做上升或移動重心時,堅持襠走下弧,重心下移,襠部走“鍋底型”。逐步做到上肢如風吹楊柳,下盤穩(wěn)如泰山。打起拳來瀟灑而凝重。另外,手的運行過程中,順變逆,逆變順,必須先塌腕(坐腕),否則也屬梢節(jié)之漂浮。
3.散
[病癥]有開無合,松懈,或四肢開展過?大,兩臂開展之中沒有相吸相系之感,肩、胯、肘、膝、手、足之間失掉“六合”規(guī)矩,以及敞胸、敞襠,都系開展有余,緊湊不夠。單邊、懶扎依等式不知扣腳,也是下盤散的狀態(tài)。有人手型散,也是病。
[防治]?四肢總保持半圓型,掤勁不失,處處做到開中有合,開合相寓,要做到“舒展之中,有團聚之意”。下盤兩膝、兩足“常常里合”。
4.拘謹
[病癥]?動作放不開,不到位,不舒展,為初學者易犯病癥之一。
[防治]?處理好開合關(guān)系,合中有開,“緊湊之中有開展之功”。根據(jù)拳勢規(guī)矩做到動作到位,動作力求舒展。
5.直
[病癥]?直來直去,失纏絲之勁。
[防治]?動作螺旋,“手足之運,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薄坝|處成圓”。注意周身各個關(guān)節(jié)的松沉(除了頂勁上領以外),處處求一個圓字,動則求一個旋字。非圓即弧,非順即逆。一切動作,都在纏繞中運行。
6.丟
[病癥]?丟勁、失去掤勁或丟掉小動作。
[防治]?掤勁(彈簧勁)不失,動作不缺,過渡線路及勁點變化清楚,不含糊。
7.扁
[病癥]?也是失去掤勁,走圈(?。┎粓A也曰扁。
[防治]?掤勁不失。做到周身如同一個重組了氣的球體,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向外膨脹的感覺,“外形飽滿,內(nèi)氣鼓蕩”,“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睆膭幼魍庑蔚絻?nèi)勁,周身都有向外撐的一種彈性勁。
8.貪
[病癥]?上身前傾,有前無后。
[防治]?注意左發(fā)右塌,右發(fā)左塌,前發(fā)后塌,上身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撐。特別是發(fā)勁時,尤要注意上身中正,身不前貪,手不出方圓。即一般手不要超出腳膝的范圍,上下相合。
9.拱(扛)肩
[病癥]?肩上挺,上拱,上撥(大病)。
[防治]?時時注意沉肩墜肘??梢猿S檬置约旱逆i骨有無上拱之感,如上拱,即扛肩。要做到手上抬,而肩不拱為宜。打拳時,時時注意掌根下塌,肘下墜,肩也自然下沉。另外,拱肩與胸腰能否開合、腰能否下塌也有關(guān)系。拳論云:“緊要處全在胸腰運化?!?
10.晃肩
[病癥]?肩左右搖擺,左右傾斜。初練拳者往往因腰勁抖不起來,而肩膀左右扭擺。往往釀成大病,而非常難改?;即瞬≌咄且约鐜а皇且匝鼛Ъ?。自以為得意,自以為靈活。久病而不自覺。
[防治]?上身周正,松肩塌腰,以腰脊帶肩。腰勁未練出來之前,上身不要強行扭晃。打拳要老老實實,要嚴格從練拳架中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做檢查,照鏡子練,或讓他人監(jiān)督,或許能改過來,不然會成為不治之癥。
11.探肩
[病癥]?兩肩過分前卷。有人是由于曾練其他拳強調(diào)“含胸拔背”而釀成此病。
[防治]?含胸塌腰,肩可以微微前卷,但不可過。做到胸背有開有合。胸開背合,背開胸合,兩肩松沉。
12.架肘
[病癥]?肘易上架,也是初學者之通病,大病。
[防治]?沉肩墜肘,肘不離肋,肘也不貼肋。在推手時細細體會,只要肘上架,對方就容易反拿你的肘關(guān)節(jié)。為此,要時刻保持肘下墜。特別是走倒卷肱、高探馬、前蹚、單鞭等式時,一定要刻刻注意肘下墜的姿勢。
13.挺胸
[病癥]?開胸過分。胸有開有合,但挺胸則為病。
[防治]?含胸塌腰,胸虛腹實;胸有開合,開胸是胸肌橫向拉開,不是往前外突,而是要在螺旋中運化。
14.凹胸
[病癥]?含胸過分,只有合沒有開。
[防治]?無過不及,應該有開有合。要保持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胸部在螺旋中忽開忽合。合也不可過。
15.弓背
[病癥]?與上述11、14項病有關(guān)。
[防治]?時時保持上身中正,胸背皆有開合,但不可弓背。陳式太極拳不講“拔背”。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氣沉丹田,五趾抓地,上下對稱,胸背中正為要。
16.彎腰
[病癥]?彎腰突臀都是病。往往開始練拳下盤支撐力不足,而出現(xiàn)此病。
[防治]?尾閭中正,含胸塌腰。加強樁功鍛煉,經(jīng)常從側(cè)面檢查腰背是否正值。丹田氣不足,也易犯此病。打拳更要注意氣沉丹田,使丹田部位真氣充足,對防治此病有效。打拳時,要使丹田與命門前后皆有鼓蕩之感。
17.突臀
[病癥]?腰勁不足、腿力不足的表現(xiàn)。
[防治]?臀可以左右上下立體螺旋翻沉,切不可后突。可以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立體螺旋,而不是象某些人講的平面“翻臀、泛臀”等等。也不要象某些拳種要求的只講“斂臀”。襠部應有開有合,肛門有提有松,臀部有沉有翻,有開有合,而不能統(tǒng)叫“斂臀”。
18.跪膝
[病癥]?馬步弓蹬時膝過分前跪,超過腳尖。系小腿和膝關(guān)節(jié)缺乏支撐力的象征?;蛴捎谧非蟮图?,功力不足而造成。
[防治]?走拳架時強調(diào)向后坐腰(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而不許向前跪。逐步糾正。加強下肢功能鍛煉。
19.水蛇腰
[病癥]?河南話“扭**吊腰”,腰活軟得過分。
[防治]?“腰勁貴下去,貴結(jié)實。”腰不可軟,不可硬,折其中而已。
20.要死
[病癥]?“腰如鐵板一塊”,只耍動四肢,而不懂“緊要處都在胸腰運化”之理。
[防治]?松腰、塌腰、活腰、轉(zhuǎn)腰,腰為一身之主宰?!把鼮檐囕S,氣為車輪”。在練拳時,不論身軀左旋右轉(zhuǎn),都要先走腰,由丹田帶動,以腰為樞紐。腰先動,再動四肢。結(jié)合練推手,迫使腰部運化靈活。同時,要注意松胯,胯不松腰也活不起來。
21.繃胯
[病癥]?胯松不下來也是大病。即大腿根處凹不進去,總是向前繃、挺。這樣,腰勁就難以靈活運化。
[防治]?松胯的要領在于腰塌,而塌腰又必須松胯,二者互為影響。平時打拳要向后坐。轉(zhuǎn)腰時,要讓大腿根處凹進去,松下來,不可繃直。生理解剖上分析,即是要使大腿股骨頭與髖骨臼之間加大曠量,加大靈活性,如萬向軸。有人講,要練到小腹肌與大腿根的肌肉接近。特別是轉(zhuǎn)換重心,左右旋轉(zhuǎn)時,尤其需要松胯。
22.蕩襠
[病癥]?襠太低了。馬步、弓蹬步襠低均不能過膝。
[防治]?襠要虛、要撐圓,低不過膝。除仆步外,大小腿彎處夾角不能小于90度。
23.夾(尖)襠
[病癥]?襠不虛圓。
[防治]?會**放松,兩膝里合,兩大腿內(nèi)側(cè)肌有向后外翻之意。襠部要如同橋拱,總是半圓型。而不能成為“人”字形。如此兩腿支撐力才會加大。
24.敞襠
[病癥]?襠開,膝不合。
[防治]?大腿根處微微撐開,兩膝向里合住。并要注意步行。做到“兩膝常常里合,兩腳常常里扣”。而襠部(會**處)一定要撐圓。
25.拔根
[病癥]?腳跟離地,氣易上浮。
[防治]?時時注意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涌泉穴虛?!叭鐦湓?,如山在地”,“足穩(wěn)則身不可搖?!碧貏e要注意:向左發(fā)勁時,右腳易拔根,向右發(fā)勁時,左腳易拔根。堅持左發(fā)右塌,右發(fā)左塌的原則。瞻前顧后。
26.“喝風”
[病癥]?腳掌外緣離地。
[防治]?時刻注意:五趾抓地,涌泉穴虛。其病因與防治方法同25條。
27.擰鉆子
[病癥]?腳亂動,抓不住地。根基不牢。有云:“擰鉆子拔根,傳授不真?!?[防治]?時刻注意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涌泉穴虛。根治方法肩25條。
28.低頭
[病癥]?不懂“虛領頂勁”乃是太極拳之綱?!暗皖^彎腰,傳授不高”。開始練拳老師要求不嚴格,自己對自身動作又不放心,總是向下邊看看而養(yǎng)成此毛病。楊澄浦云:“丟掉頂頭懸,白練三十年?!币会樢娧?[防治]?虛領頂勁,下頦里收,眼平視,頭部端正。“頭勁領不起則易倒塌”,“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根治此病的一個好辦法就是照著鏡子打拳,目光注意鏡子中自己動作之正誤,則可避免低頭、歪頭、晃腦等病。
29.仰頦
[病癥]?也是由于不懂“虛領頂勁”是太極拳之綱。
[防治]?虛領頂勁,百會穴上領,下頦里收,眼平視。見28條。
30.晃腦、歪脖
[病癥]?也是由于不懂“虛領頂勁”是太極拳之綱,或由于頸部過活或過僵。
[防治]?見28條。
31.眼呆
[病癥]?不知目之所向。
[防治]?眼看對方,顧視左右?!靶囊粍禹觽髦??!薄把鄄慌砸暎阕C心不二用?!卑偃ǎ蹫橄蠕h。意念一動,眼神先去。要在練好拳架的基礎上,學習太極拳一招一式的用法(技擊法),懂得此式敵人在何方位,我如何接應,如何發(fā)放,眼神則之所向。
32.怒目
33.張口
34.吐舌
35.繃嘴
36.努嘴
37.皺眉
[病癥]?以上32至37條均系精神緊張之病
[防治]精神放松,神態(tài)端莊而自然,從容不迫,外示安逸,泰然自若,“靜運莫慌”。
38.胸悶
[病癥]?憋氣、氣悶、呼吸不順遂,氣上浮,或閉口運氣發(fā)勁,皆因不懂真氣運行之法。
[防治]呼吸順其自然,采腹式呼吸,注重呼氣,氣沉丹田。“胸要含蓄,氣降丹田,無留橫氣于上?!薄靶亻g松開,胸一松,全體舒暢。”
39.手顫
[病癥]?或是由于緊張;或是由于腰勁出不來而故意追求梢節(jié)彈抖勁。
[防治]放松,掤勁不丟,注意勁起腳跟,行之于腿,主宰于腰,最后形之于手,節(jié)節(jié)貫串,從根節(jié)到梢節(jié),貫通一氣。不可只注意手上的氣力。氣既要灌到指梢,又要根梢統(tǒng)一,不可兩橛,做到節(jié)節(jié)都從要中發(fā),周身一家。
40.單擺浮擱
[病癥]?局部肢體動作上下左右內(nèi)外互不協(xié)調(diào),互不相隨,不以腰為主宰帶動全身,而是手動腰不動,或腿動手不動,不是周身一家。
[防治]腰不動,手不發(fā);內(nèi)不動,外不發(fā)。做到周身一家。丹田帶動,腰為主宰,發(fā)力點、支撐點、樞紐和發(fā)力點行程一個螺旋式的整體。即使某個梢節(jié)一動,也要走胸腰。真正做到“一動無有不動”,體現(xiàn)太極拳動作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