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使樹與巨石的較量如此的驚心動魄,可能都只起源于當初一粒粒不起眼的小樹種子,它們落進石頭建筑的縫隙,發(fā)芽生根,逐漸長成參天大樹,五百年過去了,大樹的根盤踞攀爬,把一堵堵墻推到,把一根根石柱撐裂,把屋頂壓垮,把地下的石板整塊舉起,那些失去了生命力的巨石,在樹的成長面前竟形同泥丸。在這里,神靈和藤蔓,藝術和歲月,雕刻和時間,變成了不可分離的共生者。這是令人感嘆的廢墟的力量,自然的力量。塵歸塵,土歸土,人類猶如神助一般壘起了精美絕倫的寺廟,自然之力卻借貌似渺小的樹木之手帶它重歸莽林,在流逝的時間面前,人的力量顯得多么的微不足道。美麗的消逝的過程舖展開來,更加深了這種殘酷的美感,
巴肯寺:建在巴肯山頂,體現(xiàn)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征著整個宇宙的建筑,設計上充滿了象征符號:?
7層平臺: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
33塔: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