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tǒng)計學意義上看,國內的犯罪率并不高,但作為偶發(fā)事件的犯罪新聞卻常常引發(fā)不合比例的關注,重大刑事案件在公共輿論平臺上也總占據(jù)著搶眼的位置。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也改變了受眾和事件的關系:我們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變成了可以發(fā)布線索、表達判斷甚至參與調查的案情參與人。我們可以追蹤嫌疑人在各個社交平臺上的“電子足跡”,嘗試建立他們的“心理側寫”;也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督促相關部門作出回應,甚至直接或間接對案件相關人士的生活制造影響,乃至影響案件的結果走向。
如果說,在大眾傳播時代我們討論的是由專業(yè)媒體人代理行使的“媒體審判”,那么在社交媒體時代,案件的推進則往往伴隨著人人可以參與并且深度情感卷入的”媒介化審判“。在一些關注度頗高的案件中,甚至出現(xiàn)了“全民追兇”的奇觀——這一現(xiàn)象是如何形成的?算法邏輯和信息繭房,會讓人們形成對“真相”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判斷嗎?“新聞專業(yè)主義”在案件報道中是否還有意義?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對立的觀點與紛雜的信息?本期節(jié)目我們邀請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劉海龍教授,從傳播學的視角出發(fā)和我們分享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本期嘉賓——
劉海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本期節(jié)目您將聽到——
03:06 谷歌工程師殺妻案、吳謝宇案、勞榮枝案……為何重大刑事案件總能占據(jù)輿論中心?
08:45 哪一類案件最容易成為傳播熱點?“流行”案件的關鍵特征
13:15 陰謀論是如何產生的?謠言為什么總比真相跑得更快?
21:16 新媒體“參與文化”下的案情討論與線索追蹤
25:12 社交媒體時代案件信息的篩查和監(jiān)管變得更加困難
27:30 “把關人”消失后,平臺可能承擔起怎樣的監(jiān)管責任?
30:36 傳統(tǒng)媒體的罪案報道方面的優(yōu)勢與劣勢
35:49 如何理性吃瓜:“全民追兇“時代的媒介素養(yǎng)
——關鍵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閱讀——
媒體的環(huán)境守望:大眾媒體的社會功能之一,由傳播學家拉斯韋爾在1948年提出,指大眾傳媒向人們提供各類信息,幫助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和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尤其是關于公共危機事件的各種信息。
亨利·詹金斯:美國媒介學者,南加州大學教授。詹金斯的早期研究主要圍繞電視迷尤其是科幻迷展開。他于1992年出版的《文化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被認為是粉絲研究的開山之作,在粉絲文化研究領域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冷媒介與熱媒介:麥克盧漢在1964年發(fā)布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就媒介分類提出的概念。麥克盧漢認為,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電話、電視、口語等屬于“冷媒介”。因為清晰度低,它們要求受眾用多種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豐富的聯(lián)想和參與。相反,書籍、報刊、廣播、無聲電影、照片等是“熱媒介”,因為他們都作用于一種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聯(lián)想。
媒介審判:指新聞媒介在報道或評論過程中,超越司法程序,對正在審理的案件的案情分析、案件定性、涉案人員定罪量刑等問題提出公開判斷和結論。這種行為可能形成一種足以影響法庭獨立審判的輿論氛圍,干預司法獨立的和破壞司法公正。
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現(xiàn)代世界兩大主要法系。大陸法系又稱歐陸法系,傾向于將成為法律編纂成冊,在各法律領域發(fā)布“法典”,用以規(guī)定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海洋法系又稱普通法系,傾向于反復參考判決先例,最終產生類似道德觀念一般的普遍的、約定俗成的法律。
施劍翹復仇案:即1935年施劍翹報殺父之仇而刺殺軍閥孫傳芳的案件。施父曾被孫傳芳俘虜、殺害并暴尸。施劍翹在天津伺機槍殺孫傳芳后,向當?shù)鼐肿允?,后得到媒體、大眾的廣泛同情,并于1936年獲得國民政府特赦。學者林郁沁曾圍繞這一案例寫作《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一書。
奧卡姆法則:據(jù)傳由14世紀方濟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提出的邏輯學法則。法則認為,如果關于同一個問題有許多種理論,每一種都能作出同樣準確的預言,那么應該挑選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
約瑟芬·鐵依(Josephine Tey):生于蘇格蘭,20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推理小說女杰。鐵衣特立獨行,不以數(shù)量取勝。終生只完成八部推理小說,但作品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代表作有《時間的女兒》、《歌唱的沙》等。
數(shù)字足跡:數(shù)字足跡(也稱“數(shù)字影子”)是指出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或數(shù)字設備上的一組獨特的可追蹤數(shù)字活動、行為、貢獻和通信。數(shù)字足跡可分為被動或主動。前者包括個人的網絡瀏覽活動和存儲為cookie的信息;后者通常為用戶主動發(fā)布的,在網站和社交媒體上分享的信息或互動的痕跡。
——片頭片尾音樂——
片頭音樂:Zu Asche, Zu Staub (Psycho Nikoros) - Soundtrack from Babylon Berlin
片尾音樂:Man of War - Radiohead
——關于信睿播客——
這是一檔由《信睿周報》團隊出品的學者談話類播客節(jié)目。在這里,我們力圖打破職業(yè)、學科界限,將更多思想資源接入知識圖譜,為每個“偶然”進入我們視域的話題、事件或文化產品,提供結構化的思考與歷史的景深。
——制作團隊——
策劃/制作:周天悅
后期:陳穎欣 周天悅
視覺設計:楊楠
統(tǒng)籌制片: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