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相處要禮讓,“讓則有余,爭則不足”。人與人相處還要學忍讓,“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夫子,有沒有哪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孔子說“其恕乎!”孔子就舉出了這個“恕”,其實“恕”跟仁愛的“仁”意思完全相容。“恕者如其心”,就是處處從他人的角度去設(shè)想,自然很多沖突就解開了,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人與人相處還需要謙讓,當我們懂得謙虛,別人就如沐春風。謙讓要能夠替他人留余地,除了能夠讓人家好受之外,謙虛就能受教有地。《易經(jīng)》里說“謙卦六爻皆吉”。所以這個“謙”益處特別多。
第六單元“親仁”,“親”是親近,是學習的意思?!坝H仁”是親近仁德之人。一個人的學問要有成就,有兩個先決要素,一個是好老師,一個是好同學,好老師幫我們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誨告訴我們,好同學能夠彼此提攜、互相提醒,所謂“善相勸,德皆建”“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兩股精神就是孝道跟師道,而師道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chǔ)之上。我們要用“入則孝”中“孝”的態(tài)度來對待師長,那我們的善良就顯發(fā)出來,我們的理智也可以快速建立。
——《弟子規(guī)四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