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六門功課,叫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所以傳統(tǒng)的儒家并不是重文輕理的,它是文理兼修,也不是重文輕武的,也是文武兼?zhèn)?。有人錯誤地認知,一提儒家人,感覺就是書呆子,書生氣,這是對于儒家的誤解。
那個社會一個有用的知識分子,一個仕階層要學會六種功課,所以人需為儒。說你是一個大儒,怎么稱得上大儒呢?得會禮、樂、射、御、書、數(shù),得有這個本事。
那么儒家的《孝經(jīng)》和"六藝"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學六藝之前先要學《孝經(jīng)》呢?
“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 夫子在傳"六藝"的時候擔心"道離散"。擔心后來的人學"六藝"的時候,不知道它的根源了,"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如果沒有《孝經(jīng)》,人們智慧不夠的時候就容易走偏了。所以《孝經(jīng)》起的作用是不讓道走偏。
孔子擔心后人學習"六藝"技能,卻忘記了學習的根本目標是道,"恐道離散,后世莫知根源",擔心后人落實不到根源,因此孔子作《孝經(jīng)》總會"六藝"、以孝經(jīng)總會禮、樂、射、御、書、數(shù)。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孝經(jīng)》可以說跟"六藝"是平等的。
總體來說,《孝經(jīng)》是"六經(jīng)"的綱,"六經(jīng)"的行,"六藝"的總,和《春秋》互表里,是道德的根、圣賢的行。
——《孝經(jīng)中的人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