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共讀32】《公眾輿論》:公眾事務的處理方法
好書共讀,分享感悟。
今天是【聽書共讀】欄目第32天,我們一起閱讀《公眾輿論》。
本期主題分享:公眾事務的處理方法
文摘:
人不可能明明知道同環(huán)境產生了矛盾而又長期采取同環(huán)境相抵觸的行動 。 如果決意采取行動,那就必須重新認識環(huán)境、審時度勢、找到行動的合理性 。 但是,如果眼前存在著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的事實,那么有三條出路可供選擇 。 人們可以只當它不存在,但會因此而失敗。 他們也可以予以考慮,但拒絕行動 。 其代價是內心的不安和煎熬。 但我相信最常見的情況是他們會調整整個行為,以適應放大了的環(huán)境。
除了堅持基本的職責分離原則外,強調具體使用何種方式實現(xiàn)這一原則,就顯得有點過分了 。 有些人相信情報工作的重要性,愿意接受它;有些人對此不理解,但又離不開它,另外還有些人會予以抵制 。 但只要這一原則在每個社會機構中有了一席立足之地,它就會取得進步 。 要開始這一進程就必須著手行動 。
情報機構首先是實干家的工具,是負有決策責任的代表的工具,是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具 。 如果它對這些人無所助益,那么最終也不會對任何人有所助益 。 但是,它幫助他們了解了自己正在其中發(fā)揮影響的環(huán)境,就此而論,它能夠讓他們的所作所為變得顯而易見。僅此就足以使他們對普通公眾更加負責。
因此,這里的目的不在于用專家在每個問題上的意見加重公民的負擔,而是將負擔從公民那里轉給肩負著責任的行政官員。情報系統(tǒng)作為綜合信息的來源和一種對一般新聞機構的牽制,當然有其價值 。 但這是次要的 。 它的真正用途是在政治和產業(yè)這兩個領域充當代議制政府和行政部門的助手。需要求助于會計師、統(tǒng)計人員、秘書等等專家報告的并不是公眾,面是那些從事公共事務但已不能再憑粗糙經驗行事的人。建立情報機構的初衷和理想都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公共事務,而不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公共事務被處理到了何等糟糕的地步。
外部的一般公眾只能根據(jù)事后的結果和事前的程序來判斷他們的條件是否完備 。 公眾與論得以持續(xù)下去的大原則根本上是程序的原則 。 局外人可以要求專家告訴自己有關事實是否已得到適當考慮,但在大部分情況下他自己并不能判斷出何謂有關事實,何謂適當考慮 。
本期主題分享:公眾事務的處理方法
第八個部分書中的內容是有機化情報,內容講得很多,也比較復雜,飛飛讀完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個部分給消化成了一個點,這個部分主要就是在講公眾事務的解決辦法……